“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展望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唐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开启现代化唐河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唐河抢抓发展机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谋划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县加快推进富民强县,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美丽家园幸福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唐河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纲要(草案)》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政策取向及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五年来,全县上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实现。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准确研判国情县情,科学把握形势态势,精心描绘纲要蓝图,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两轮两翼”发展战略,全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0亿元,经济总量即将跨入400亿元台阶,比2015年净增120亿元,年均增长7%(十三五期间,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亿元,总量全市第二,年均增长1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1.3亿元,年均增长8.2%;综合实力跻身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
重大战略实施开启新篇章。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享受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支持资金合计5800万元,唐河复航、方枣高速等36处唐河元素纳入《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部分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成功进入全省首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县之列,革命老区县突出地位日益彰显。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我县将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新机遇。在全市率先建设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区,并制定《唐河县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了十大专项提升行动,探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取得重大进展。科学编制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开启了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设新篇章。
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亮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优化为26:24.6:49.4, 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农牧生产稳中有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建成高标准粮田117万亩,全县粮食总产保持在27亿斤以上,成功创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唐栀子、唐半夏、唐河绿米、唐河红薯、唐河西瓜均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畜牧业发展势头向好,全县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达到501家,顺利通过国家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验收;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2%,先后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县、平安农机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形成了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一体两翼四大板块”,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亿元,实现年均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比2015年增加28家。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水、电、路、通讯及公共配套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三产发展稳中趋活。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实施了竹润清华园和南泉恢复、传统村落马振抚前庄和银杏村郭滩李庄传统民居改造提升、恢复张星江故居、桐寨铺和毕店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响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品牌,建成电商物流产业园,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深度合作,建成了电商孵化园、宛东电商产业园、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5%左右。特色商业区成功晋升为三星级,是南阳市唯一家省三星级特色商业区。科学布局规划城区商贸网点,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住宿餐饮、信息通讯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展现新画卷。中心城区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商贸居住区、行政文化区、产业集聚区持续提升,临港经济区、商务中心区启动建设,12条城区内河多数完成整治,建成友兰国家湿地公园等游园广场30余个;城区所有道路和背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雨污分流工程加快实施;新建和升级改造了新时代大道、迎宾大道南延、澧水路中段、竹林路等80条道路,38公里城市外环即将打通,城市框架由原来的“一河三区”拓展为“一环五区”,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4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65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验收,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精心打造各具风格的中心镇、特色镇,推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融资59.3亿元,对343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在全市率先启动天然气、优质水通村入户工程,马振抚、祁仪实现撤乡设镇,城郊、上屯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黑龙镇赵朗庄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美丽乡村创建稳步推进,建成桐河李司庄、毕店靳岗、大河屯李湾等美丽乡村示范村156个;全县城镇化率达45%,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综合交通能力稳步提升,先后实施了五里河大桥、澧水大桥、G312线唐河至双铺改线段、G234黑龙镇至省界、G328大朱岗至涧河桥、G234高速口至社旗交界等一大批路桥建设项目,累计新修和改(扩)建普通国省道公路197公里、农村公路2551公里,完成危桥改造50余座;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客运班线覆盖506个行政村。电网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建秦岗等110KV变电站3座,新建少拜寺等35KV变电站15座,新建改造电网1555千米。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了牛沟灌区渠首水闸和三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项目重点县、泌阳河河道治理、清水河河道治理、三夹河河道治理等一批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57处,比2015年新增92处,解决全县11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受益人口16万人。积极申报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和清洁家园行动,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六控”措施,加强“三散”治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管控,实施水泥企业脱硝治理和超低排放、工业炉窑提标治理等减排项目,强化煤改气、煤改电、黄标车老旧车淘汰等结构调整措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顺利完成削减目标,2020年全县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0天。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治理,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截污整治;依法对禁养区内182家养殖场(户)进行取缔搬迁;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提升“四水同治”水平,出境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土壤监测监察,严格危险废弃物全过程环境监管,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加快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污染土壤得到不断改良。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分类治理、生活垃圾有序治理、“厕所革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容村貌提升等系列活动,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由“脏乱差”加速向“绿洁美”转变。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智慧环保监测监管系统,严格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累计高标准造林14.33万亩,植树超过12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0%;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5个、市级生态村264个;严格控制全县砂场数量,绿色发展屏障逐步筑牢。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机构改革,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泗洲街道获批成立,完成特色商业区套合。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营改增”、不动产登记制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全部完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县级1182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录入,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和全省百城建设提质、田园综合体、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6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启动“三变改革”,建立6个县级试点和49个乡级试点,初步解决了农业规模化和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河砂管理体制改革受到水利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制度,确定县人民医院为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逐步扩大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保范围,门诊慢性病保障达到19种,门诊重特大疾病保障达到27种。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加大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欠力度,农商行组建工作加快推进。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唐河》建设,“守信受益、失信受限”联合奖惩效果更加凸显,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位居全市前列,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决胜脱贫攻坚完成新使命。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举措,精准施策,全县11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8253户42780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三通三治三化”工程,先后实施了总投资59.3亿元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燃气利用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水进村入户三期PPP项目,全县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实施低保五保兜底政策,在全市率先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五保范畴。实施特困人群集中供养,累计投入2.7亿元,建成敬老院、幸福大院、医养结合体等各类养老机构435个,全县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人员等“六种情形”人员已入住8735人。实施产业发展全覆盖,创新粮仓扶贫、众享农机、特色产业扶贫增收措施,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就业扶贫全覆盖,设置贫困劳动力公益岗1745个,政府购岗9766个,农业保险宣传员5137人,实现所有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应岗尽岗、人岗相适。实施“七改四有”措施,累计投入2964万元对14221户贫困户实施“七改四有”,贫困户的户容户貌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五年来,坚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和“十件实事”,强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小康社会水平全面显现。全县人均GDP达到22823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74%;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8万人,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407套,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2868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南商农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近十年来全市该类奖项最高荣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文峰高级中学、新二初中、十九小等学校412所,增加学位4.6万个,累计引进教师3336名,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教学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高招一本上线818人,本科上线2425人,上线人数连年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9.9%,新中医院、医养中心等建成投用,县医院新院、疾控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有序建设,先后建设、改造桐寨铺、苍台等6所乡镇卫生院和1个疾控中心,全县525个村卫生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得到更新。“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三馆一剧院”全部投入使用,县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免费向公众开放,张星江烈士纪念馆落成开放,大力支持民间艺术发展,获评“河南省戏曲之乡”。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平安唐河”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党的建设迈向新水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得深、走得实,“四议两公开”落实落细,持续实施“两个一千万”党建扶持计划和最具吸引力的村级活动场所创建,实现基层党建全覆盖;探索实施村(社区)支部书记“大比武”活动,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建新典型案例,“干部作风整顿年”、“作风建设提升年”等活动环环相扣、接续发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巩固。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胜多重困难、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人民福祉得到更多提升的五年。展望未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1 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十三五”完成情况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十三五规划完成” | |||
2020年 目 标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完 成 | 年均增长(%) | ||||
一、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372 | 9左右 | 370 | 7.5 | |
第一产业 | 亿元 | 80.5 | 3.6 | 96.1 | 4 | ||
第二产业 | 亿元 | 161.5 | 11.3 | 91.1 | 7.9 | ||
工业 | 亿元 | 158 | 12 | 61.7 | 8.8 | ||
第三产业 | 亿元 | 130 | 9.5 | 182.6 | 8.5 |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元/人 | 44000 | 7.9 | 4000 | 7 | |
3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470 | 16 | 131.6 | 13.5 | |
4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12.5 | 9 | 11 | 8.6 | |
5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9099 | 10 | 3000 | 8 | |
6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36 | - | 43.66 | - | |
7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5 | - | 48 | - | |
二、创新驱动 | |||||||
8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3.5 | - | 0.75 | - | |
9 | 互联网普及率 | % | 50 | - | 68 | - | |
三、民生福祉 | |||||||
10 | 城乡居民收入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6213 | 9 | 31833 | 6.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872 | 9 | 16062 | 7.7 | ||
11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 | - | 10.7 | - | |
12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3.5] | - | [5.8] | - | |
13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 万人 | [3.87] | - | [4.3] | - | |
14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8 | - | 98.03 | - | |
15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 套 | [6219] | - | [11897] | - | |
四、生态文明 | |||||||
16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 亩 | [6000] | - | [4447] | - | |
17 |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
18 |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
19 |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
20 | 森林增长 | 森林覆盖率 | % | 22 | - | 20 | - |
21 | 空气质量 | 细颗粒物(PM10)浓度 下降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
22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 |
二氧化硫 | % | ||||||
氨氮 | % | ||||||
氮氧化物 | % | ||||||
注:1.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按2015年可比价。 2. [ ]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 |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既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条件和困难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开拓进取。
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一是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需要我们把握趋势,化危为机。二是从国内看,“十四五” 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战略布局,调整宏观导向和发展着力点,更加注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注重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更加注重推进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安全发展,需要我们把握导向、积极作为。三是从区域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阳大城市发展、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这些都会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政策集成效应、发展协同效应,有利于我县进一步厚植发展势能,提升城市显示度。
科学用好新时代发展优势。一是从产业支撑看,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产粮大县地位保持稳定,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现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主导产业渐趋明晰,规模以上工业集群发展,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换代,市场需求增势明显。二是从区位优势看,随着唐河被确定为区域物流枢纽以及方枣高速、唐河复航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我县综合交通优势更为凸显,特别是随着郑万高铁的建设和开通,更使我县近距离融入了连南贯北的快速通道。三是从承载能力看,“一河五区”的城市框架不断扩展,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供给持续增加,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四是从要素供给看,能源供应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储备有效增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力资源丰富,融资渠道多元,具备追赶跨越的后发优势。
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一是产业结构深入调整期。随着我县工业化水平由初期向中期迈进,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进而推动经济结构深入调整。止2020年,全县二、三产业增加值达74%,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阶段,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将对全县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城乡一体快速推进期。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比“十二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在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大红利的背景下,全县城镇化步伐将逐步加快,并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推进要素聚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乡结构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迈进。三是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期。“十四五”时期,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将不断被激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广泛渗透,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要素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
在看到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不高,人均经济社会指标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主导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产品关联度较低;农业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功能不尽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财政供给矛盾突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但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向上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县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县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要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困难,针对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动转型升级,让唐河焕发生机、再续辉煌。
“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力推进落实“两个高质量”工作体系和“四个一”工作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富民强县为主战略,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为总任务,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以全面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为落脚点,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高质量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美丽家园幸福家园,推动唐河向南阳的副中心城市迈进,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唐河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全面依法治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以法治建设推进改革、保障发展、完善治理。
“十四五”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确立“工业主导、城乡统筹、开放创新、绿色发展、民生为本”五大发展战略。
工业主导战略。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把握新常态产业转移规律,实现引资新突破;以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壮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主导产业明晰、龙头带动明显、创新能力持续、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优做强“一主一新一特”,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实施创新驱动、技术改造、“绿色+”、“智能+”战略,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城乡统筹战略。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五城联创”为载体,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宜居度和辐射力、带动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
开放创新战略。树牢大开放理念,加强开放合作,构建高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融入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京宛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大力引进项目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绿色发展战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防治与严管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总思路,纵深推进碧水、蓝天、净土、清洁家园保卫战,加快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构建与绿色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城乡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生态型发展体系,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美丽唐河。
民生为本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突出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托育、住房、就医、养老、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启唐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唐河现有经济和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等比较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总体发展定位是:
——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依托休闲农场、农家乐园、森林公园,打造周边“1小时休闲体验圈”,构建绿色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建设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快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地热等,构建绿色资源能源利用体系。加强林地、湿地、草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构建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系。弘扬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体系,在革命老区建设中率先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绿色发展。
——豫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国道省道提升工程,优化干线公路布局,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建成方枣高速,对接邓桐高速,交汇沪陕高速,形成区域骨干高速网络。建设白秋至唐河铁路货运专用线,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建设唐河至郑万高铁南阳站、至南阳机场高速通道,加强与全国物流节点城市的互联衔接。规划和建设物流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动物流“云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承接科技、信息、管理、服务、消费等要素交融荟萃。加快推进唐河复航工程,实现水陆铁联运,通江达海,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形成带动能力强,运营效益好,水陆铁互联高度紧密的综合交通枢纽。
——宛东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以综合交通设施为纽带,推动与南阳高质量建设大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向聚合发展。高标准建设产业承接基地,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宛东协同发展桥头堡。高水平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打造宛东科创走廊。高质量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宛东“放心农场”。高起点统筹规划港口、港区、港城发展,加快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全省物流枢纽,努力构建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增长极。
——现代化中等城市。以撤县设市为目标,按照中等城市和南阳市组团城市发展定位,与南阳中心城区相向发展,加快交通一体、产业配套、服务共享,培育卫星城镇,形成组团都市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基础,建设活力城市;秉承“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理念,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宜居城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生活、管理的高度融合,建设智慧城市,在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到2035年,中心城区建成65平方公里、65万人口现代化中等城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结合省、市发展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我县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到二〇三五年,“唐河实力”全面跃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在中部百强县排序中大幅前移,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宛东重要增长极全面崛起,与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唐河活力”全面释放,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豫西南综合交通枢纽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逐渐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唐河画卷”全面展现,建成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生态场景有机融合,生态系统质量和环境稳定性持续提升,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和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唐河能力”全面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新水平,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唐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唐河品质”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现代化中等城市基本建成;民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成幸福家园美丽家园。
“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县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环境,今后五年要实现“四个高于”“一个前移”,即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市增速,综合实力在中部百强县排序中稳步前移,高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美丽家园幸福家园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唐河向南阳副中心城市迈进。
——经济实力更强劲。坚持绝对高质量与相对高速度并重,总量规模提速扩大,人均差距逐渐缩小。三次产业结构保持在合理区间,创新能力、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制造业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位势和形象全面提升。
——城乡发展更协调。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城镇化工业化集聚辐射能力持续增强,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宜业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镇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取得实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
——生态环境更优美。持续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文明更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就业和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社会治理更有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依法治县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持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指标 | 2020年完成 | 2025年目标 | 五年年均增长(%)或累计 | 指标 属性 | ||
一、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亿元) | 370 | 480 | 8左右 | 预期性 |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6 | 预期性 | |
3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66 | 60 | 2.4 | 预期性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31.6 | 210 | 10 | 预期性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亿元) | 151.3 | 230 | 9 | 预期性 | |
6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11 | 17 | 8.5 | 预期性 | |
二、创新驱动 | ||||||
7 |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10 | 12 | 0.4 | 预期性 | |
8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75 | 3 | - | 预期性 | |
三、民生福祉 | ||||||
9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万元) | 2.2 | 3.2 | 8 | 预期性 | |
10 | 城镇 就业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 | [4.15] | - | 预期性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3 | - | <3.5 | |||
11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7 | 11.3 | - | 约束性 | |
12 |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 | 3 | - | 预期性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2 | 3 | - | 预期性 | ||
13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03 | 98.5 | - | 预期性 | |
14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 | 1 | - | 预期性 | |
四、绿色生态 | ||||||
15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 | - | - | 按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16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按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1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74 | 按市下达指标 | - | 约束性 | |
18 |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85.7 | 按市下达指标 | - | 约束性 | |
19 | 森林覆盖率(%) | 20 | >25 | - | 约束性 | |
五、安全保障 | ||||||
20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 27 | >27 | - | 预期性 |
围绕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在完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基础上,有序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初步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到2025年,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加快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和乡村建设等空间实体边界,明确准入规则和管控要求;科学预留一定比例留白区,为未来发展留出开发空间;优化完善城镇体系和村庄分类布局,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安排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地下空间、邻避设施等;按照宜居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的理念,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分区、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优化城市绿地、水体、通风廊道等开敞空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强化城镇建筑高度、风貌、天际线等空间形态控制。因地制宜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域内村庄分类和布局,细化落实生态和耕地保护要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安排乡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乡村地区要在完成村庄分类和村庄布局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统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优化村域国土空间布局。
立足现有县域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生产生活活动规律,以整合生态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为目标,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础途径,以培育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为支撑,严格遵循“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划定和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地域内在联系,主要实施:
——优先生态保护功能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以沿旅游线路浅山区植被保护、沿路生态防护网络、沿河湿地涵养为重点,强化生态功能,控制开发建设,构建森林和湿地生态屏障。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廊道畅通、斑块稳定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安全保护格局。
——稳定生态农业功能区。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基本农田、宜农岗丘地、坡度在15度以下的山地和非饮用水源区为重点,加强耕地保护,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提升产城互动功能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以沿沪陕高速、312国道为东西发展轴,沿234国道为南北发展轴,以产业集聚区、临港经济区、王集碱化工区为支撑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形成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产城互动发展格局。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原则,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比较优势,区块发展、集群布局,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现代物流业、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四大生产力发展新高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结合、集散合理、优势互补、层次分明、生态平衡的县域生产力布局新格局。
——打造以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高地。围绕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一体两翼四大板块”,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产业集群,高标准打造电子、食品、玩具、建材四大产业园区,做大做优做强“一主一新一特”。实施链式招商,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到2025年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200亿元。
——打造以区域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新高地。依托唐河复航、方枣高速、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和国道、省道,形成北亘嵩洛、南接荆襄、东通宁沪、西接秦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公铁水多式联运优势,以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平台经济等载体为抓手,打造唐河区域物流枢纽,形成对接周边、贯通全国的物流业节点,到202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
——打造以双百万高标准粮田和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高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行特色产业,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安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农业、农民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打造以中心城区和中心集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高品味,精细管理,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中心集镇为骨干、以小集镇为依托的县域城镇体系,推动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60%。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驱动作为县域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在创新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创新中实现提质增效。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行“主新特”产业发展模式,统筹存量转型、增量崛起和未来布局,加快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
以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为核心,以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以大招商招大商为动力,坚持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并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提升壮大优势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产业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积极开拓新产品市场,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引进发展配套产品,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十四五”末,打造2-3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
以农牧机械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农业机械、自动化养殖装备、汽车配件、专用车辆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收获机、旋耕机、农牧机具、变速箱壳体、模具加工、防爆电机等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品牌。以南商农科、意亚原、亚澳农机等企业为龙头,着力引进农牧机具和农业机械生产线,初步形成包括智能化养殖、收获机等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农机制造业的特色产业品牌,推动农牧机械快速发展壮大。重点引进CNC加工中心、变速箱成品制造等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形成相对完整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链条,打造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围绕亿翔市政、盛隆汽车设备等汽配相关企业,打造专用车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电子电器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以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电器制造业。重点发展智能监控、光学镜头、投影机、芯片、LED铝基覆铜板、连接器等电子元器件,积极培育锂离子电池、智能电子玻璃、LED节能设备、智能手机配件等行业,把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和信息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集聚。坚持“龙头带动、屏端带动、集群配套、链式延伸”,突破整机设计、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实现产业链由终端生产为主向屏端并重链式发展为主转变,形成下游智能终端和软件应用、中游智能面板及上游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以奥金电子、格瑞光电、金宏昌科技、耀皓电子、新弘亿电子、赛玻光电等龙头企业依托,打造河南有影响力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电子产业新兴承接地。以中通防爆为龙头,积极承接防爆电机类生产线项目,“十四五”末,防爆电机电器年产量突破5万台(套)。力争到2025年,电子电器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以粮油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催生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支持曹氏百川、明日今天面粉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唐栀子、唐河红薯及富硒农作物的深加工步伐,大力开发前景广阔的有机色素、休闲饮品、养生食品等。依托牧原(食品)股份、肉牛集团、豫龙肉制品、兆富熟肉制品等企业,大力发展冷鲜肉、分割肉及熟肉制品加工业。以皓月棉业为龙头,以皓月棉业、彩锦纺织等纺织企业为骨干,大力开发中下游产品,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产业链条,提高纺织行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果蔬食品,支持三乐元、泛贝鲜等食品企业不断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专栏3 优势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
智能装备制造:河南南商农牧电子饲喂生产线建设项目、意亚原实业年产5万套智能畜牧装备生产线建设项目、大华机械年产100万头母猪栏位及年产5000台农机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南阳富捷年产5万台叉车变速箱建设项目、海宏科技年产1.3GWh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润唐科技年产500万套智能五金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河南汇唐科技年产200万件汽车传动系统零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河南亿翔年产800辆新能源市政环卫专用车建设项目、盛隆汽车年产600台专用车辆建设项目、奥凯盛智能科技汽车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 电子电器:奥凯盛塑胶五金年产3000万件通讯器材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豫科物理高热导率LED铝基覆铜板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南阳格瑞年产智慧路灯1万套、智慧立杆设备10万套、智能控制箱10万套生产项目;新弘亿电子年产1200吨镁镍锌系列芯片等电子元件生产线建设项目、耀皓电子年产5000万个连接器及150万个引挂器生产线建设项目、金宏昌科技年产10000套多媒体交互一体机和激光投影机建设项目、中通防爆年产10000台/套厂用、矿用防爆电机电器建设项目。 农副产品加工:曹氏百川日产1000吨小麦专用粉、150吨玉米面(玉米糁)生产线建设项目、曹氏百川日产60吨营养面食生产线建设项目、皓月棉业年纺纱3.5万吨项目、麒丰枸杞饮料、彩锦纺织10万锭纺纱、年产3850万米布匹生产建设项目、豫龙肉制品年屠宰20万头生猪生产线建设项目、兆富熟肉制品生产线建设项目、郭滩烧鸡产业园年加工1200吨烧鸡及肉制品项目、三乐元年产6万吨果酱及10万吨速冻水果、蔬菜生产线建设项目、泛贝鲜食品加工项目。 |
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对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的智能实验室设备、新能源等领域,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引导产业集聚,做大产业规模,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矿产资源采选加工业。加快东王集天然碱矿建设步伐,力争中天碱业年产300万吨原卤采集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启动时代矿业铜镍矿开发,加大伴生矿提炼与开发力度,“十四五”期间形成年采选330万吨铜镍矿石的生产能力,依托母公司兴业矿业上市的有利条件,实现捆绑上市。支持鑫淼、鑫垚等国有矿石资源开发企业科学合理开发河砂、机制砂等资源,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泰隆水泥绿色转型、智能升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企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功能性水泥制品构件等水泥终端产品以及轻质混凝土、泡沫水泥等建筑节能水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差异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县域内的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优势,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托天润、华润、飞龙、国绿等企业,积极发展风力发电产业;推进曜恒光伏、华润光伏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农光互补,合理充分开发利用资源,高标准打造百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加快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启动建设豫西南LNG储气中心二期项目,实现天然气村村通,科学合理开发地热资源,成功创建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
智能实验室设备制造业。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支持英拓智能、诺信腾达研发和生产实验室智能化控制系统、洁净安全防护系统等实验室智能设备,积极引进智能仪器仪表、液压气密元件及系统、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相关关联的生产线,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化实验室设备生产基地。培育发展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影音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
装配式建筑业。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鼓励鑫淼远大市场化运作、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更多、更好装配式产品,推动唐河乃至周边建筑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钢结构、轻钢集成房屋等知名企业,力争到2025年,建成“设计+生产+施工装配”一体化的现代建筑产业链,打造豫西南重要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专栏4 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
矿石采选:时代矿业年采选330万吨铜镍矿石项目、中天碱业年产300万吨原卤采集项目、鑫淼砂石5年采砂量约为650万立方项目、泰隆水泥轻质混凝土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新能源:天润唐河桐店、龙西、上城风电场建设项目;南阳唐河华润龙潭80兆瓦风电场220千伏送出工程项目;华润电力唐河县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南阳飞龙新能源唐河石柱山分散式风电场项目;河南国绿唐河县毕店、东王集60MW分散式风电项目;唐桐天然气输气管道利用工程(唐河段)建设项目;中石油昆仑产业集聚区年处理能力为5亿方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唐河曜恒新能源140MWp光伏项目;唐河230MWp屋顶(企事业单位、产聚区车间屋顶)光伏项目;唐河县200MWp集中式光伏项目,200MW干热岩冷热联供项目。 智能化:英拓智能年产2万台(套)实验室设备、智能化设备、管道设备生产线项目、诺信腾达年产智能机箱、机柜10万套建设项目;亚盛电气年产20000套智能高低压开关电气设备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南阳佰思年产2000套智能家居建设项目。 装配式建筑:鑫淼远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5条PC自动化生产线、1条钢筋自动化生产线、1条混凝土自动化生产线)、鑫淼置业年产90万平方米PC构件生产线建设项目、鑫淼再生资源年产20万吨细砂项目。 |
聚焦“一区多园”发展载体,坚持借助外力和激活内力并重, 聚焦“三提”“两改”重塑优势产业集群形态,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积极打造“一区多园”。抓住全省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机遇,聚焦“三提”“两改”,围绕集聚区“一主一新一特”产业体系,做强农牧专用装备制造业、做特粮油深加工业、做大电子电器业。进一步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国有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标准化厂房,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标准化厂房200万平方米以上。聚焦发展载体效能提升,科学布局“一区多园”,提升产业载体品牌影响力。本着“一链一园”发展思路,围绕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智能玩具、电子电器等产业链发展,加快“区中园”布局,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园、中盟科技产业园、中部食品科技产业园、智能玩具制造产业园、智能五金制造(军民融合)产业园、智能实验室装备产业园、光电电子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打造专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集聚提供良好平台支撑。
增强土地保障能力。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土地的需求,积极推进区域内城中村改造和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项目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以盘活存量确定增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积极稳妥处置已批未供即用土地,坚持以用为先处置闲置土地,创新模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优化供应方式,增强保障能力,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方式使用工业用地。建立“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标准地”出让制度,逐步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加快土地二级市场建设,促进土地要素顺畅流通,提高存量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土地在使用期限内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将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节能、环保等要素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对严重失信或者不配合落实闲置低效用地处置政策的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奖惩机制,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全面推进集聚区转型提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聚焦瓶颈性问题破解,加快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和智能化改造步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以重点突破带动“二次创业”取得实效。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着眼于存量提升和增量优化,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群转型提质。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重庆等区域产业转移,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重点对接郑州大都市区、南阳市中心城区、鄂西北等“经济圈”,承接“飞地经济”落地,引导企业以“转型+升级”方式入驻,更好发挥对我县制造业以至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扩大增量,调整优化存量,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工业发展水平。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精准定位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细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推动豫科物理等一批校(院)创新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围绕优势产业集群,着力优化供应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一批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与智能化改造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云平台等对接,提供落地低成本、轻量化、易部署的智能化改造方案,探索链式改造模式,聚焦特色产业链开展龙头企业引领下全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化改造。加强产业集聚区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支持企业技改扩能。以加快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撬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步伐,实现膨胀裂变,逐步做大做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现有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用新型技术完成既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升级,扩大再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环保节约、质量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发挥企业家引领作用。激发企业家在“产业突破”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工作,每年评选10名优秀企业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提高企业家培训层次,加强与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定期举办高层次企业家培训班,重点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经济、资本运作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更新企业家发展理念。实施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工程,开展专题培训,支持攻读MBA、EMBA,提升新生代企业家战略规划能力、市场开创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组织变革能力等,打造一支接力创业、敢于创新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支持优秀青年企业家牵头成立新生代企业家俱乐部。引导在外唐河籍企业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县域工业经济发展。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建立主办银行机制,原则上企业基本户开立银行为主办银行,主办银行要逐企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统筹开展融资管理、资金结算、资产盘活、风险管控等综合金融服务。深化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施企业上市培育“星火工程”,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模式,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南商农科、格瑞光电等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各类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顺应“三农”发展趋势规律,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聚焦厚植我县农业生产优势、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增进农民福祉,尽快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70%,全县年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亿公斤以上。培育推广新品种。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主要农作物良种培育,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和新的耕作技术,建设农作物新品种试验与示范基地,促进主要粮食品种更新换代。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到2025年优良品种覆盖率到达100%。加快农田林网建设。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相结合,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增加乔灌结合比例,建立带、片、网相结合和多树种、多层次功能稳定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到2025年新造林4.9万亩,退化林修复1.26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加快配套作业装备推广步伐,大力发展复式、联合作业机械,推广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全程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以整乡镇推进为目标,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10万亩专供优质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为引领,逐步打响名酒优质专用小麦品牌,支持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延伸小麦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8%。以沿河、两岗和浅山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花生,重点发展高油酸油用和食用花生品种,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到达到130万亩。以“唐河红薯”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契机,以红薯新品种推广和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实现“唐河红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良性互动,重点在城郊、桐寨铺、张店、古城、毕店、东王集、大河屯、少拜寺等乡镇(街道)发展优质红薯,建设一批“百、千、万(亩)红薯标准化示范方”,到2025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窖藏能力达到10万吨。发挥“唐栀子”“唐半夏”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以马振抚、祁仪、湖阳、黑龙镇四个半山区乡镇为重点,利用荒山荒地、宜林地稳步扩大栀子栽植面积,力争到2025年全县栀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稳步扩大林果蔬烟种植规模。建立环城速生叶菜类、瓜菜类设施基地,形成大路菜、错季菜、精细菜相补充,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和露地蔬菜协调发展的多元格局,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稳步发展烟叶生产,顺应全国进入发展周期的新形势,抢抓我市西烟东移的布局调整机遇,在持续提升烟叶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建成烟叶基地学院,到2025年烟叶种植面积扩展至5万亩。积极发展林果药业,优化优质林果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扩大优质林果种植面积,发挥区域优势,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油蟠桃、黄桃、富硒梨、栀子、艾草等生产基地;围绕“绿色、有机”特色,发展林药、林菜、林草、林花、林菌、林茶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大力实施品牌农业。立足产品优势,加快形成“唐河红薯”“唐栀子”“唐河桐蛋”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新闻媒体推介品牌力度,营造唐河品牌农产品的浓厚氛围。加强“群发牛肉”“郭滩烧鸡”等农产品加工品牌宣传和营销平台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企业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区域或全国有影响的展销会及经贸洽谈会,扩大产品知名度。积极组织企业入驻各大网络销售平台,充分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建立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市场营销。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到2025年,全县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全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全县种植面积50%以上。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毕店、桐寨铺、凤凰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林、牧(水产)业与休闲观光、康养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设6-8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旅游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桐寨铺福田莲海观光园、郭家村生态观光小镇、上屯唐州荷园、毕店溪牧园、马振抚益农生态山庄等市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农民创业园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支持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农业特色创业园。
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提升唐河牧原、黄志牧业、鸿瑞牧业、显鑫牧业等生猪龙头企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生猪生产产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畜牧养殖、饲料兽药和屠宰加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领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鼓励县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加快产品研发,推进精深加工,带动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培育知名品牌。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畜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到2025年全县新增2万头肉牛、5万只肉羊、100万头生猪的出栏能力。
专栏5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
粮食生产:重点实施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10万亩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5G+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园建设项目、优质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建设项目、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物联网建设项目、20万亩红薯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30万亩有机小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特色农业:重点实施40万亩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建设项目、2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10万亩艾草产业化经营项目、10万亩栀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农菌一体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张店镇5000亩瓜果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少拜寺1万亩黄桃草莓种植基地项目。 畜牧业生产:重点实施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牧原公司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生猪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利用建设补助项目、优质奶牛肉牛场建设项目、草、牧、光一体化建设项目、规模化养鸡场建设项目。 人居环境:实施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项目、桐寨铺镇田园综合体水生态项目、滨河街道凤凰岭田园综合体项目。 |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运用,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完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措施。抓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带动“三个带动”和平台建设、存贷、融资、联合社“四个机制”,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2025年,全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80%以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工商资本到农村办企、办社,与当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到 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家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定,夯实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充分保障农民利益。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采取股份合作、产业联动、定向帮扶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发展。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公共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流通等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实施农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大力推进农科教一体化建设,围绕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研优势,统筹协调农业各类资源,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农业部门、涉农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引导新技术示范辐射应用。增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县乡农业科技示范能力,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库、人才库,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组织全县农林牧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农机合作社等经营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农机购置补贴基金,不断提升农作物耕种机械化水平。建设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体系。围绕粮食作物区以及其他特色作物种植,实施专业化预警监控和统防统治,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健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应急机制,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监督力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逐步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对产品认证进行补贴。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追溯系统建设工程,建立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及其基础数据库、农产品检测网络、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和农产品安全追溯点。
农产品流通体系。发挥流通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生产流通消费高效衔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整体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加大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联网成环;提升农村供水一体化水平,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改造提升建成一批电力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设施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唐河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乡村,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进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到2025年“四美乡村”达到80%以上。
环境美。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加快户用厕所改造,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配套搞好厕所粪污处理。加快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田园美。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提升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水平。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完善村域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措施,推动农田防护林体系和生态廊道建设。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村庄美。加强村庄空间整治,整治残垣断壁。建设花园、游园、菜园、果园,美化村庄环境。推进村内绿化和围村片林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村庄。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整合农村公共资源,建设文化健身广场。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加快自来水管网向农户延伸覆盖。实施村庄亮化行动,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因地制宜建设群众生活必要的学校、医院、养老院、超市等设施,完善具备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
庭院美。整治庭院环境卫生。打扫院内卫生,保持庭院整洁干净。清洗灶具餐具,保持厨房卫生整洁。清理厕所,保持干净,无异味。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污水排放通畅。开展庭院绿化美化。保护特色农房、院落、井泉等乡村元素,留住历史的印记。美化墙体立面,传承家规家训等优秀文化。培育文明家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好家庭、传播好家教、弘扬好家风,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过渡期间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充分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抢抓机遇,用活政策,在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中创建“唐河样板”。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突出新需求引领、新技术应用、新领域拓展、新业态培育,强化载体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细化组织布局,不断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打造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
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融合发展,打造豫西南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
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粮食、砂石等资源优势,依托唐河县区域物流枢纽建设,突出技术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主体,加快产业集聚,全面推进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发展,着力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依托方枣高速、唐河复航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强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物流枢纽服务能级。依托临港物流园(粮食物流园)、南港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积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和绿色物流,择机发展保税物流,打造豫西南重要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唐河,培育和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加强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物流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物流业提档升级。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战略合作,支持制造企业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加快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
现代金融。壮大市场主体,强化金融集聚,推进改革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依托中心商务区建设,积极实施招行引资工程,大力引进中国银行、中原证券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唐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推进农信社改制和农商行组建工作;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县域金融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持续实施重点产业和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提升专项行动,稳步扩大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规模。依托政府投资公司和产业基金等平台,加快形成现代金融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企业扶持之间的良性循环;紧抓国家政策机遇期,综合采取地方政府债券、PPP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争取更多开放性资金、政策性资金支持地方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深化与中原证券等金融机构合作,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培育企业上市梯队,积极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利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严厉打击非法融资、非法集资,全面加强金融安全建设;持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构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电子商务。以平台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为重点,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豫西南区域性电商中心。加大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技术、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培优育强,创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推动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持续壮大电商产业园,积极发展电商物流园,支持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强化采购、仓储、配送等综合功能建设,发展一批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的网商聚集地。借助“云上购”、“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加快推进县直播带货基地和农产品网销加工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优质优价、共建共享;深入开展电商助农,抓好农特有产品触网增值,积极打造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依托中国(南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择机发展跨境电商,积极推广唐河农特产品。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研发设计。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平台、创业孵化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研发设计能力,着力提升服务业结构能级。围绕农牧机械、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积极发展为生产和销售服务的研发设计产业。着力引进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特色工艺品设计产业,加强全产业链的整合与协作,服务唐河优势工业和特色农业。
商务服务。优化商务发展环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加快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推动各类商务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咨询、评估、第三方检测等中介服务业,促进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依托中心商务区建设,吸引创意型、研发型、特色型等各类企业入驻,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推进会展综合体建设,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会展中心。
专栏6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
现代物流:占地600亩的临港物流园、占地200亩的岗柳物流产业园、年中转300万吨粮食的现代物流园、占地50亩的南港冷链物流中心、总规模10万吨仓储设施的超级产粮大县粮食仓储建设项目、年配送物资1.2万吨的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占地50亩的马湾物流园等。新建1座自动化快递分拣中心(城区),培育3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现代金融:依托中心商务区建设,建设金融一条街;推进农信社改制和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电子商务:持续壮大电商产业园,积极发展电商物流园;加快推进县直播带货基地和农产品网销加工基地建设。 研发设计:重点发展为生产和销售服务的研发设计产业,着力引进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 商务服务: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电商创业基地及展览馆,总投资3.5亿元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孵化基地),总投资2亿元的智慧化全屋家居定制中心,总投资3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体验销售中心,占地300亩的城市多功能综合体,占地150亩的复合型会展综合体,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 |
以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打造豫西南生活性服务业新高地。
文化旅游。充分发挥唐河历史文化、友兰文化、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产品业态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向差异化、特色化、内涵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山水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红色教育游、乡村度假游等四大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吸纳能力强、游客满意的文化旅游胜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抓好大别山精神深度发掘和创造性转化,主动融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为大别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响唐河旅游品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鼓励从单纯的观光采摘向田园综合体、休闲观光(度假、采摘)园区、美丽休闲乡村、农家乐、乡村民宿等多种经营模式转变,加快推进凤凰岭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毕店、桐寨铺等田园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乡村游、近郊游、田园游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园区。加快石柱山-九龙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将“泗州塔寺古建筑整体修复工程”和“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工程,促进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实现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经营,激活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力。
健康养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优化乡村养老设施布局,整合乡镇服务资源,开展社会化管理运营,不断拓展乡镇养老院和村级幸福大院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并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鼓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连锁经营,支持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鼓励和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养老互助。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开发和推广养老服务智能终端产品和应用,推动养老服务个性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推广“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县医院、中医院等医养结合重点项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全县养老机构实现平均每千人不少于40张床位。
商贸流通。优化县城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加快业态创新,鼓励连锁经营、折扣店、工厂店、体验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直播带货,拓展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按照便利化、智慧化、特色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提档升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设施设备,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创建一批区域性有影响力的“样板市场”。鼓励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合理设置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建设一批社区24小时便利店,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持续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积极引进新零售企业在唐布局线下实体店,推进智慧商圈建设。
房地产业。稳定房地产业,保障市场供应,规范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稳步推进租赁性住房开发,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强化拆迁安置房建设管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地产、健康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和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节能省地型住宅等新型住宅,激活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推动二手房及租赁房市场健康发展,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加快“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整合应用,提高不动产登记便民化服务水平。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餐饮住宿。支持餐饮住宿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餐饮业集聚化发展,鼓励酒店业连锁化经营。在小区周边商铺、主要商业商圈等打造或引进一批餐饮特色店、连锁店、加盟店;加快建设夜间经济示范区,积极打造酒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夜市一条街。支持餐饮住宿创建品牌和标准化建设,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酒店业标准化建设和开展“星级”评定;推动文化旅游和餐饮住宿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集传统餐饮住宿与生态游憩、演艺娱乐、文化体验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休闲项目。鼓励发展绿色饭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推进建控江山汇五星级酒店项目早日建成投用。
家政服务。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大社会参与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品牌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家政服务企业和项目,争取做专做精,突出特色,做出品牌。
专栏7 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
文化旅游:持续实施历史文物景观修复提升工程,全面恢复唐河“八大景”;加大红色资源修缮整合力度,打造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一湖一山一村一画一姓”田园观光文化体验旅游区。规划建设占地679亩的影视文化基地(两个)、占地100亩的宋玉文化主题公园、占地200亩的大型儿童游乐场、总里程约30公里的红军长征体验旅游路线、占地200亩的唐河栀子观光园和全国第一个栀子博物馆。建设一河两岸十里画廊游览区、一座军事主题公园、一座长征主题公园。 健康养老:持续实施实施乡镇养老院和村级幸福大院改造提升工程,深入推进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加快县医院、中医院等医养结合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占地300亩、设计床位1500张的城区养老中心,占地200亩的社会福利中心医养结合建设项目,在70个小区建设28000平方米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3处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民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建设10所总占地150亩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 商贸流通:珑基商贸城、建控江山汇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加快推进舒心园市场、汉正园市场、竹木板材市场等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总占地800亩的豫宛汽车商贸城、总占地500亩的农机商贸城、占地200亩的工业品(小商品)交易市场、占地70亩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00亩的大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房地产业:中奥唐河府、建控江山汇等商住小区建成交付,临港经济区、行政文化区等安置住房有序开工并逐步实现交付。 |
以“三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各类服务业载体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业载体支撑能力。
特色商业区。按照“区域协同、产业联动、凝练特色、低碳高效”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围绕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重点发展商贸零售、餐饮住宿、文旅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信息、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传统商业改造与业态提升,积极培育知名优势品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构建产业协调发展、内外紧密衔接的现代商业商务体系。
商务中心区。聚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规划精、配套设施全、建设品质高、生态环境优”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两大产业,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积极引进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专业市场,持续提升要素吸附和产业、人口支撑承载能力,全面带动东部城乡一体化发展,精心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绿色生态宜业宜居示范区。
临港经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建设,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大宗农产品交易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构建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临港物流园,着力打造带动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区域辐射能力强、配套功能完善的港区型服务业专业园区。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完善服务业政策措施,激发服务业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服务业技术创新。激发中小微服务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服务提供商和用户通过互动开发、联合开发、开源创新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5G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服务领域的转化应用。
丰富服务业内容创新。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特殊作用,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支持采用更多文化元素进行服务产品设计与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服务的文化创意含量,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注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服务。鼓励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服务品牌。
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坚持包容创新、鼓励探索、积极培育的发展导向,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支持创意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快构建多层次、个性化和开放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能,围绕三次产业发展需求,鼓励龙头企业搭建产业技术研发共用平台,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资源、要素等优化配置,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能和后劲。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强化整合跨部门、跨领域优势资源,支持和鼓励创建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及检测实验平台等。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布局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建设产业孵化园和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支持返乡人才、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离岗职工等群体创新创业。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引领企业培育工程,落实科技贷款贴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开展科技创新企业评选,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实施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深化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合作,完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到2025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以上,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快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深化相关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建立创新投入风险分担机制等,搭建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
以创新发展的信息通信产业为主要内容,围绕数据生产要素形成产品和服务的系列经济活动。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数字经济。以协同发展、新区规划建设为契机,统筹我县数字经济产业布局,突出抓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创新能力建设、数字化新业态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农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
数字政府。依托 “雪亮工程”“放管服”政务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数据创新应用,构建区域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协同省级政务云平台建设和市政务云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我县电子政务项目并进行协同整合,为构建高效便捷的“网上政府、身边政府”的智慧政务提供支撑。依托本地数据中心及下游应用创新能力,搭建生态资源数据平台,形成区域生态资源数据库,打造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中心。
数字社会。加快5G基础网络布局,实现主城区、热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积极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力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实施智慧公安、智慧安全、智慧应急、智慧消防、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监管等信息惠民工程,打通跨行业、跨部门数据联通关节,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发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归雁兴唐计划,发挥郑州、北京等5个人才工作站作用,全力推动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根据教师队伍需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执行《执业医师法》和《护士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体制。健全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根据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引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双一流”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其他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985”“双一流”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的优秀人才或全日制师范类、医学类一本学历学位的、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设立县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拨任用机制。创新人才分配与激励机制,建立以专业技术为主体、多元化为辅的人才分配制度,建立人才成果业绩的奖惩机制。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并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专栏8 人才建设重点项目 |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县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中心建设项目。 |
把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适应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积极发展平合经济、宅经济、夜经济拓展丰富消费场景,提高优质供给能力,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循环,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传统零售传统服务和渠道电商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智慧商超、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智慧体验馆,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方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推进以大数据捕捉新需求,加强绿色、智能和定制化产品研发推广,积极培育信息、时尚、体验等新兴消费热点。加强消费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建设,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建设品牌强县。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促进家政、康养、托育、文旅、培训、体育等服务提质扩容。
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加快补齐发展和民生短板,保持合理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实施,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滚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健全土地、能源、环境容量、资金等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创新政府投资方式,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盘活存量优质资产,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建立健全市场化合理回报机制,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投资项目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前政策引导、事中事后监管约束和过程服务转变。
清理取消限制消费政策措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营造放心消费坏境。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建成区减免停车费、便利通行等支持政策,鼓励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更新,活跃二手车交易。鼓励发展租赁式公寓、精品民宿等旅游短租服务、完善重点消费品废旧回收循环利用体系,规范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产业。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扩大电商、快递、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打通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强化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服务责任追溯机制,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创新网上消费信贷监管模式。
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战略,完善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生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完善企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福利支持政策,切实减轻家庭支出负担。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巩固提高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积极支持中心镇和小城镇发展,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统筹协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宜居宜业、生态优先、文化传承、韧性智慧原则,按照中心城区现代化、中心镇和小城镇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以提高城市品质和活力为目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和小城镇为节点、田园综合体和中心村为支撑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
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抓手,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增强空间治理能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以大格局、宽视野、高标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产业格局和发展定位,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塑造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以城乡规划为统领,以城乡贯通为关键,以城乡融合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刚性约束,夯实制度保障,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多规合一”,明确城市定位,优化功能布局;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提高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一本规划管全域”、“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打造规划引领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唐河样板。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完善功能布局,激活发展动能,强化宜居宜业,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一核带动、四轴隆起、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一核带动”: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积极引导人口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宜居度,提高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努力打造豫西南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四轴隆起”:沿沪陕高速、方枣高速、G312国道、G234国道两纵两横四大发展轴,全面推动要素、产业、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发展轴带集聚,不断提高轴线的承载能力和辐射范围,实现轴带牵引、战略隆起。“多点支撑”:即强化中心镇和小城镇的支撑作用,推进宜商宜农,宜居宜业,形成多线串珠的发展格局。
聚焦“四大城市”发展定位,坚持“五区协同”和“五城联创”并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业态培育并重,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持续实施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城市规模能级;优化中心城区城市组团发展布局,全面融入南阳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圈;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和谐舒适的宜居城市。
推动“五区协同”发展。瞄定城市规划区65平方公里,人口65万的发展目标,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着力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内陆新兴港口城市和富有特色旅游城市。商贸居住区围绕宜居宜业,实施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宜居度和承载力;行政文化区围绕品位提升,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全覆盖、普惠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促进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临港经济区围绕建标筑基,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生态优先”的原则,优化路网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生态修复和因势造景,打造城市建设的新标杆;产业集聚区围绕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实现产业集聚区提质扩容,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改革发展的实验区、和谐发展的新城区;商务中心区围绕商贸集聚,强化载体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带动东部片区发展,积极创建区域性的商贸基地和展销中心,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市政道路建设,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实现38公里城区外环全线贯通,积极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持续推进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和扩容更新,适度增加县城外环、城区主干路和区间路之间的道路连接线,增强路网的贯通性,疏导中心城区交通流,改善路网的内部循环。坚持适度超前、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有序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和建设城镇给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积极建设海绵城市。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城区停车场和立体化车库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停车位利用潜能,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优化新能源汽车配套环境,科学规划和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满足新能源汽车出行服务需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体育场所,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教育、卫生和文体类重点项目,增强中心城区的宜居度。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积极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作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生产和生活社区,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有序推动城市更新行动,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加快改造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精心打造一批生态治理标志性工程。
专栏9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
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推进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的临港经济区安置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的河西行政文化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产业集聚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商贸居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商务中心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和示范小区建设项目; 市政道路工程:有序推进一批商贸居住区、行政文化区、产业集聚区、临港经济区和商务中心区道路升级改造和更新建设;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和居民出行环境,重点推进上海大道升级改造、北京大道西延、友兰大道西延、新春路(五里河大桥-岗柳段)改扩建、澧水路东延等重点工程; 城镇供排水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重点推进县城河西城区供水工程、第四污水处理工程、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各乡镇供水厂及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处置及炉渣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程; 城镇(园区)基础设施项目:静脉产业园区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产业集聚区热电联供建设项目、临港经济区和商务中心区集中供热项目,研究建设城区综合管沟建设项目,城区停车场和立体化车库建设项目,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城市生态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城区生态建设提质工程(含北辰公园、五里河森林公园和水系联通等),唐河-三夹河水系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八龙河综合整治工程,河西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东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韧性城市。聚焦于增强城市“免疫力”,坚持底线思维,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强化防控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城市实现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打造“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抗震、消防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方舱医院等,推进综合性医院和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平战结合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加强粮食、水、能源、防护品等重要物资储备保障,健全重要物资收储、清查和调配机制;完善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健全应急防控体系。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救灾救援队伍,健全安全可靠可持续的应急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夯实社区应急防控基础性作用,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建设智慧城市。发力于促进治理“智慧化”,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积极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打造“智慧城市”。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物流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推进城市电力、燃气、水务、交通、物流等公用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社会治理智慧化。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政务服务,深化“一网通办”;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发展,提升市政综合管理能力、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加强数据统计和信息应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实现公共服务便民化。坚持公共服务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深化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共享,强化养老托育信息服务,积极探索特色智慧服务。
突出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强化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根据乡镇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底蕴,分类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资源开发型、特色农业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统筹布局教育、卫生和文体设施,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集聚人口、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和节点作用。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镇,引领乡镇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完善和提升偏远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围绕完善功能,提升品质,集中打造毕店、大河屯、源潭、桐寨铺、黑龙镇、湖阳等重点镇和区域中心镇,积极推动桐河、昝岗、古城、东王集撤乡建镇。到2025年,小城镇平均常住人口达到3万人左右。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为重点,全面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畅通城乡人口流通渠道,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城市人才返乡创业兴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强化乡村发展资金保障,健全涉农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待遇;推行城乡教育联合体,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实现优质教育在城乡间共享。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推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向乡村医生倾斜,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间共享。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低保制度的城乡统筹以及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城乡统一。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统一规划,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路网和水、电、气、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污水垃圾。统一建设,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统一管护,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加快形成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坚持基础先行,突出重点、强化弱项、补足短板、综合提升,持续强化现代交通、能源保障、水利体系、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综合竞争优势和承载力。
坚持基础先行、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内捷外畅、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方枣高速唐河段建成通车,建立唐河与长江经济带的快速通道;积极开展邓桐高速唐河境内路段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中后期开工建设。保持干线公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国省道公路骨架网,升级改建国道交通拥堵路段和穿越城区段,消除国道低等级路段,国道路网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省道路网二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达95%以上。澧水大桥建成通车,长38公里的绕城快速通道实现闭合。完成G312小常庄至桐柏界大修、G234城区刘庄至豫鄂两省交界、社旗与唐河两县交界至唐河城区改建、古城到张店段改线建设工程、G328城区至涧河桥扩宽改建任务;启动G234城区段改线工程前期研究;加快S529朱陈线、S332大朱岗至宛城界、S334双河至于湾、S530古城黄店至刘岗的扩宽改造,升级改建普通干线公路230公里,全面提升干线公路运输能力。围绕“四好农村路”总目标,以乡村通畅工程为重点,加快县乡公路及配套桥梁改造,打通县际、乡际断头路,提升通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十四五”期间,新建(改建)县乡三级公路660公里、畅反不畅四级村道573公里、村道安防工程350公里、危桥改造87座2600延米。
水运:以恢复航道、提高等级、改善设施为重点,全面实施境内81公里唐河复航工程建设项目,争取一期工程投入运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加快航运工程和唐河港区建设。完善船舶安全监管、搜救和防船舶污染系统产,促进水运交通节能环保,构建唐河乃至南阳通江达海的战略通道。
铁路:配合铁路等有关部门启动西合高铁的前期工作,争取纳入铁路部门“十四五”规划,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启动长15公里的临港经济区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依托唐河港形成公水、铁水多式联运新格局。
站场:以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实现乘客出行“零换乘”目标,推进城乡客运场站建设,逐步形成乡乡有客运站,大行政村有港湾站,精品客运班线有招呼站的站场格局,实现县乡班线一体化、乡村班线常态化和城区公交、城乡出租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发展农林作业、飞行培训、航空运动、航空快递等通用航空业务。货运市场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数量扩张与效益提升并举,规划建设唐河港综合物流中心,各乡镇依托汽车客运站建成12个乡镇物流配送中心。
专栏10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项目 |
公路:唐河境内全长49.5公里的方枣高速建成通车;启动唐河境内全长47.7公里的邓桐高速前期工作。实施G234线县城澧水路口至黑龙镇改建工程、全长12.9公里G312线常庄至桐柏交界公路改建工程、全长36.7公里的G234线唐河县刘庄至湖北交界二改一升级改线工程、全长26.2公里的S529线县乡路升级省道改建工程、15条共计228公里的旅游路线建设项目、58条共计560公里的乡级道路升级改造、全长6321.77延米的桥梁新建及改造工程等项目。 水运:全长66公里、总投资39.4亿元的唐河复航一期工程(省界至马店段)建成投入运营;开工建设全长62公里、总投资32亿元的唐河复航工程二期项目 ;建设唐河县海事航务港航安全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安全监控室、应急救援室、执法装备室、水上交通违法行为处理室、船舶污染防治处理室等。 铁路:配合铁路等有关部门做好西合高铁唐河境内段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长约15公里的唐河港铁路专用线。 站场:规划建设A1通用航空机场。开工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317个行政村实施港湾式停靠站,升级改造12个乡镇客运车场站(含物流配送中心);按二级汽车站标准建设城区客运南站。建设年吞吐货运量2100万吨南港综合物流园。 |
坚持多元化、扩总量、优结构、提效率的方针,持续推进能源革命,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全面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电力:统筹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推进智能高效、区域平衡、输配衔接的智能电网建设,满足经济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稳定、可靠的电力需求。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推进城镇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成天润风电、华润风电、飞龙风电、曜恒光伏发电等重大能源项目,积极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积极发展储能电站,配套建设相关输送电工程,提升电网整体保障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改善用电质量。
天然气:实施西气东输三线及新浙粤天然气主管线工程,LNG储备中心一期、二期建成投用,实现管道天然气“村村通”,建成城乡车用燃气供应保障体系,建设超低排放、高效节能的绿色新能源示范基地 。
可再生能源:加大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秸秆纤维产业化,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高值化利用,加强餐厨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建设先进生物质能示范基地。实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提速工程,推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重点建设东南部浅山丘陵区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发展屋顶和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新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清洁能源利用,打造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
专栏11 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
电网:实施8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唐河西南、唐河东变、上屯、刘岗、新安、产聚区、井楼、卓越);新建500千伏变电站一座,新增100万千伏安主变一台;新建城东220千伏变电站一座,新增18万千伏安主变一台,新建双回线路长11千米;实施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22.29千米,新建改造配电台区618个,配电容量123.6兆伏安,0.4千伏线路623.72千米; 天然气:豫西南LNG储气中心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实施唐桐天然气输气管道利用工程(唐河段)建设项目、中石油昆仑产业集聚区年处理能力为5亿方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实施天然气“村村通”工程。 |
加快实施“四水同治”,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能力。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化水利网络体系。
工程水利:大力推进“四水同治”、重点平原洼地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境内主要河流和城区主要河段防洪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沘河(源潭镇河道)泌阳河(五里埠至付庄段、大河屯至乔庄段、小罗庄段等)温凉河小周庄段、廖阳河湖阳艾庄段至龙潭小河陈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提高防洪标准。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完成虎山水库除险加固及清淤及唐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规划建设虎山二库,保障河湖安澜。加快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通过渗、滞、净、用、排等多种措施,提升城市防洪能力,为经济平稳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屏障。
资源水利: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将集约节约用水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管理保护的全过程。合理确定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控制性指标,发挥强制约束作用,推动用水方式更加节约集约。继续实施白桐灌区、虎山灌区、牛沟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行移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促进农业用水压减;开展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发挥工业节水标准强制约束作用,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推动企业高效用水;充分利用城市节水工程、水保工程、水库及闸坝、自然洼地、人工湖泊拦蓄雨洪,最大程度把雨水变为可利用水;挖掘中水资源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提升中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民生水利:实施优质水通村入户工程,城乡自来水管网全覆盖,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保障率达到95%。加强虎山水库、五里河、白马堰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利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模式,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信息化利用水平,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生态水利:坚持自然恢复、保护为主的方针,对水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河道内源污染治理、重点支沟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和生态修复等工程,着力提升污水综合处理水平。采取控源截污、清理垃圾、清淤疏浚、改造升级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质量、数量和效率,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已污水体治理,大力推进污染源整治,提升河流自净能力,加强唐河及重要支流综合治理,依托自然水系,实施河渠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形成库渠相接、河渠互通,促进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专栏12 重点水利工程 |
供水工程:实施优质水通村入户工程、虎山水厂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南水北调油田供水工程等。 水库建设:完成虎山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及清淤工程,规划建设库山二库。 河道治理:完成唐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沘河源潭镇河道治理工程;泌阳河大河屯至乔庄段、五里埠至付庄段、小罗庄段河道治理工程;温凉河小河刘段、小周庄段河道治理工程;廖阳河湖阳艾庄段至龙潭小河陈段治理工程;桐河防洪闸调蓄工程。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实施虎山灌区、牛沟灌区、白桐灌区等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启动牛沟灌区烟草行业水源工程。 水生态:建设源潭、上屯等河段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桐河桐河乡段、廖阳河、涧河、礓石河等河段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四水同治农村坑塘综合整治工程、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城区全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泌阳河与八龙河水系连通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虎山水库、白马堰水库、五里河饮用水水源地治理等项目。 |
以满足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需要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高速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到2025年, 城市入户带宽达到500M以上,农村达到200M以上,积极推进自然村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十四五”末实现行政村以上5G全覆盖。建设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广电骨干网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升级改造,积极推动网络、应用、终端等向IPV6演进升级。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推进电网智能化和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建设,建立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面向工业、交通物流、健康医疗、教育、社区等重点行业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公共云和行业云平台建设,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新唐河。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系统工程,加快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绿化提升,加强城镇饮用水源地绿化保护,推进主要河(湖)、交通干线廊道绿化建设,打造浓郁绿色生态保护屏障。
持续加大虎山水库、白马堰水库和五里河饮用水水源地绿色化保护,实现生命水永久达标。实施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着力建设水源地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区域内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等工程,加强对区域内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生产污染综合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按照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划定河湖生态缓冲带,明确管控要求,制定水生物完整性恢复相关措施,推进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监测和应急能力,制定完备的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理措施,完善水质监测与预警功能,有效保障饮用水安全。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绿色保护工程,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进湿地生态建设,围绕泌阳河、礓石河、涧河、廖阳河、桐河、清水河、三夹河、唐河等湿地资源,采取水量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确保湿地生态用水;开展河道护岸生态隔离带、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综合治理,打造城市湿地景观,构建自我修复、生物多样、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路、河廊道生态建设水平,实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沿线两侧廊道绿化工程,同步推进重要河、渠、县道、村道、景区道路等两侧廊道绿化工程,构筑枝繁叶茂、绿树成行的绿色通道;持续推进森林生态工程建设,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林建设为辅助,抓住建设唐河国家湿地公园、石柱山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森林城市机遇,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绿活动,计划造林20万亩,建设集中连片、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沿河(渠)、沿线、沿湖(库)分布合理、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的国土绿化格局。
专栏13 生态提升重点工程 |
湿地生态工程:实施泌阳河、僵石河、涧河、廖阳河、桐河、清水河、三夹河等河道护岸生态隔离带、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建设工程。 廊道生态工程:实施沪陕高速、方枣高速、G312道、G234国道、G328国道、S233省道、唐河、三夹河、泌阳河两侧及其他廊道两侧造林4.7万亩。 国家储备林工程:改造、抚育国家储备林面积5万亩。 |
持续推进山、水、滩绿色修复治理,构筑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加快实施县域废弃矿山绿色修复,重点对黑龙镇张官岭、黑龙镇泰隆水泥厂东、祁仪镇青草岭等11处责任主体灭失、政策性关闭及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全面开展综合整治,消除废弃矿山安全隐患,增加耕地及林地面积,计划治理面积约60平方千米;加快开展沙化滩涂地生态修复,对各支流入河口处、易崩堤岸、河流裸露滩涂等地,采用塌岸防护、场地平整及生物工程等措施,实施恢复耕地、修复湿地整治,全面清理河道乱占乱建、乱耕乱种、乱排乱倒等不良现象,还滩涂地宜耕宜观、灌草长绿;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河流生态修复,重点围绕唐河、泌阳河、三夹河、毗河、红河、清水河、土桥河、丑河、八龙河、桐河、牛沟干渠等河流,实施生态廊道、河道清障清淤、岸坡生态整治、生态堰液压坝、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拦蓄闸坝、加固建筑物、修复湿地等治理工程,实现河流两岸翠绿、碧水长流。
专栏14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黑龙镇张官岭,杨湾水库西、黑龙镇泰隆水泥厂东等11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治理面积约60平方千米。 沙化滩涂综合治理工程:对各支流河裸露滩涂地,采用“乔、灌、草相结合植物工程及堤岸防护、排水工程、场地平整等措施,治理滩涂面积约7平方千米,修复土地约1万亩。 水系连通及河流生态修复整治工程:重点实施唐河、三夹河、泌阳河、毗河、红河、清水河、土桥河、丑河、马河、八龙河、桐河、牛沟干渠等实施生态修复。新增廊道修复长度180千米,修复湿地3万亩。同时完成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堰、液压坝、林草种植、滨河人文景观、污水处理站、排污口整治等工程,全面完成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
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六查六治”着力开展各类污染源治理,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突出各类扬尘污染治理,实施绿色施工,严控各类建筑工地扬尘;实施城市清洁行动,严控城市道路扬尘;实施道路清洁,严控国、省道公路扬尘;开展建成城区内餐饮服务和经营场所油烟治理,严禁VOCS超标排放;加大开展“散污”企业动态清零行动,严防“散污”企业死灰复燃;严控燃煤散烧,推广使用清洁型煤;严查违规企业废气排放,禁止废气超标排放;实施不达标车辆和机械移动污染源治理,严查重型柴油车违规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违规作业;整治取缔黑加油站;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城际公交,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系统,增强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三查三清”着力抓好工业、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减少入河排污量,确保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持续推进水污染源头排查治理,突出工业点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查整治,实施涉水企业排污许可,严禁污水不达标排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排查整治,提升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能力;加强沿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混合废污水直排入河;实施五里河、八龙沟、灵龙沟等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提升水体周边百姓生活品质;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地下水防渗改造、污染修复、废弃井封井回填等工程。实施城镇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基本消灭城镇黑臭水体。
专栏15 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
河流整治工程。实施清水河、绵羊河、江河、礓石河、廖阳河、涧河、三夹河、桐河、泌阳河等河流域综合整治、河道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等工程。 黑臭水体及主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五里河、八龙河、灵龙河、一二支渠等河流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项目。建设五里河南污水处理站、五里河东污水处理站、城西备战库污水处理站、大河物流园污水处理站、唐中口污水处理站及全县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 |
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三抓三防”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实施农用土地管控,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未污染耕地保护,做好受污染耕地风险防范;推进建设用地管控,预防用地污染;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企业布点采样及检测分析工作,动态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加强职能部门联动监管,严格用地准入;加强生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有效防控建设用地污染;开展源头管控,着力排查整治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严格防控耕地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加强生活污染源管控;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尾矿库安全整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做好危防化学品企业关闭搬迁改造工作。
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防控长效体系。通过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无偿提供建筑材料等方式,加快城镇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项目。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和财政补贴合理分担制度,保证农村污染防治长效推进。
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目标,强化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矿产等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强化指标约束,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清洁生产,着力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型社会。
全面开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利用,持续扩大天润、华润等可再生能源企业发电并网规模,加快推进豫西南LNG应急储备中心和互联互通管理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村村通天然气工程,推动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大幅提高。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土地资源绿色化利用,加快“空心村”整治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后备资源;实施废弃矿山绿色化整治,增加农村土地面积;采取土地置换、增减挂钩等方式,适度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满足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用地需求;提高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单独供地门槛,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规模,严禁对“两高一资”和投资额不达标项目供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采取转让、租赁、入股、拍卖、政府收购等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持续推进矿山资源绿色开发,提高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采率。推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倍加珍惜水资源,加强水源地保护,严防源头污染;科学配置地表水和输送用水,严禁超采地下水;实施阶梯水价,强力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抓好关键领域的节水,鼓励中水回用,引导居民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业节能减排方面,强化工业绿色化发展,严控高耗能行业企业;突出建材、水泥、化工、陶瓷等重点耗能行业和综合能耗在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控,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能效领跑者”遴选活动,实现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建筑节能减排方面,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将节能改造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绿色建材和新型墙材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逐年提高。交通节能减排方面,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广甩挂运输等先进组织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比重;提高交通运输工具能效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支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方面,强化推广绿色化办公,着力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和节水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公共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推进政府购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方式,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采用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零排放等技术,让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绿色化改造,发展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开展园区水资源节约回收利用,实施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项目建设步伐,推动园区内生活垃圾发电、建筑垃圾处置、餐厨垃圾处理等各类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着力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发展秸杆食用菌、育苗基料、沼气、热解气化、固化等项目;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猪—沼—蔬、猪—沼—林、猪—沼—果”循环模式;加快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及农产品加工废脚料等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绿色消费方式文化宣传,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简约、低碳休闲的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白色(塑料)污染分步治理,推广环境友好使者、光盘行动、自行车出行等环保公益活动,促进全社会呈现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生活场景。
专栏16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
1、产业集聚区综合能源改造工程:实施分布式多能多补供应、能源梯级利用、企业综合能效提升改造,加快园区能效基础设施建设。 2、产业集聚区污染第三方治理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污水集中处理、固废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利用。 3、产业集聚区绿色化改造工程: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置、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4、静脉产业园建设工程: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城市污泥处理、危废集中处置工程等项目。 5、节能环保产业基础工程:实施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创新能力建设等工程。 |
围绕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资源集约节能利用、生态修复补偿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约束,增强全民生态环保参与意识,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奖惩并重、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强度控制和水功能区防污控制等各项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落实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节能量、碳排放量、排污权、用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多元参与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成果人人享用。通过建立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组织新闻采访、搭建网络平台、举办成果展览、出版知识读物、创建生态示范工程等多种活动,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融入生活、走近群众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重点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注重系统集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村级综合实力。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稳定并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
深化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提升强大市场优势,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补齐短板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加快补齐发展和民生短板,保持合理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实施,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滚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健全土地、能源、环境容量、资金等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创新政府投资方式,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盘活存量优质资产,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建立健全市场化合理回报机制,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投资项目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前政策引导、事中事后监管约束和过程服务转变。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和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增加面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开垄断行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市场准入,推动“非禁即入”落到实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健全规范化政企沟通机制。大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不断激发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推动国有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加大对鸿翔集团优质资产注入,力争实现资产规模100亿元;成立唐河县龙建工程管理公司和问道工程咨询公司,加快县建投集团转型发展步伐。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参与重大项目投资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制度基础,坚持平等进入,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土地利用管理和调控灵活性,创新产业用地政策和使用方式,推进用地功能混合和用途转换,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畅通全覆盖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完善多层次区域性资本市场,规范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创新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推进优势产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丰富数据产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全力构建大开放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立足产业延链补链,梳理全国特色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布局,瞄准重点地域和企业重点联系人,形成产业招商的路径图和通讯库。紧扣千百亿产业集群和重大基础设施支撑项目,瞄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0强企业及其关联企业,集中招引落户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带动相关项目入驻,统筹兼顾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实施产业链招商、资本注入式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收购兼并式招商、产业引导基金招商等招商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延伸、拉长,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联动,积极参与全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加快承接以京、津、沪、杭、广、深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的合作,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产业转移机遇,深入参与京宛对口合作。围绕现代农业、清洁高效能源等产业项目,重点瞄准驻京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更多嫁接企业落户唐河,同时深入开展各类交流对接活动,拓展唐河红薯、唐河桐蛋、花生等有机农产品进京渠道,巩固扩大唐河农产品在京市场占有率。抢抓国家实施汉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动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共建共享。贯彻落实国家、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强与毗邻地区合作,全面提升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政务流程再造。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幅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公正监管,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对涉企收费事项进行清单式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营造全社会依法依规营商办事的浓厚氛围,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动共享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重大成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有、人人享有的要求,创新服务模式,合理引导预期,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不断增强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着力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到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普惠性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达10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以上。
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施文峰实验小学、文峰实验初中等校区进行改扩建,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学校提质改造,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继续加大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恢复县十九高级中学;扩建文峰高中和县一高中,配套完善相关设备设施。适时启动完全学校建设,到2025年,建成3所12年制完全学校。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力争到2025年,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名左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加快县职教园区建设,集中力量筹建职业技术学院,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职业教育上档升级;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实施科技型校园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科教设备,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落实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制度,改进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工程。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育活力。
专栏17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
学前教育:规划新建公办幼儿园30所,其中城区幼儿园11所,各乡镇幼儿园19所。 义务教育:城区规划建设小学3所,各乡镇建设中心点小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扩建1所;新建初中13所,改建1所。 高中教育:规划完全学校1所,改扩建2所;恢复县第十九高级中学。 职业教育:启动职教中心项目,实施卫生学校整体迁建项目。 校舍改造:新建教师周转房1340套。 |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推动健康唐河建设。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县人民医院分院建设,力争达到三甲医院建设水平。实施县中心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基层卫生体系建设等项目,有效缓解住院床位紧张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扩建(迁建)文峰和滨河社区服务中心,推进实施各乡镇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合理分流,方便就医。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格局。
强化覆盖疾病防控网络。健全慢性病、重性精神病发病报告网络和死因监测系统,加强危险因素干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等疾病发生。健全全县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网络;加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建立立体化的医疗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深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抓好体育场馆的综合有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和引导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18 全民健康事业重点项目 |
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县人民医院分院建设项目、县中医院医养结合康复中心项目、县中医院老年病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县滨河卫生院建设项目、县公疗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县精神病医院改扩建项目、县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县危重孕妇救治中心建设项目、各乡镇卫生院整体提升项目、县第三人民医院湖阳及滨河分院建设项目、县基层卫生体系建设项目。 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推进社会足球场建设、实施县临港新区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县东湖水上运动中心建设项目、县全民体育健身公园建设项目。 |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文化强县。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统筹推进县、乡、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站点、网络整体提升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多层次、网络状、开放式、社会化的群众文化阵地。加快推动儿童乐园、第二体育中心、县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强化乡镇和行政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
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全面提升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综合文化站(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服务水平,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开放。加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藏书藏品建设。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采取政府采购、社会参与等多种渠道,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工作,完善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力争“十四五”中期建成投入使用。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姓氏文化研学、哲学文化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讲好唐河故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和传承人队伍建设,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专栏19 文化广电重点项目 |
文化设施:实施县革命纪念馆及展馆建设项目、县影视文化基地建设项目、县社区综合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县村镇综合文化服务提升项目、县文化研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文化产业:规划实施唐河县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湖阳段)建设项目、县石柱山古寨墙观光建设项目、县文化馆新馆建设和非物质遗产展示馆建设项目、县双拥暨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县历史文物景观建设项目。 广播电视:规划实施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推进县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及配套设施搬迁重建项目。 |
第四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以发展促就业导向,建立城乡统筹、部门联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服务多样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加强职业培训,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以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和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为重点,不断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下岗转岗职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依法治理、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持年均新增城镇就业0.8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和4以内,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确保退休职工养老金逐步提高,适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加快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制度功能体系,全面落实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积极推动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结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政策,规范生育保险待遇。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养老金补缴等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全面实施高龄老人福利津贴制度。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引导部分医院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利用综合医院医疗资源兴办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管护到位、业主满意的美丽社区。
专栏20 民政事业项目 |
民政事业:规划建设唐河县中老年文体休闲中心建设项目,唐河县关爱之家建设项目,唐河县城区养老中心建设项目,唐河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唐河县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唐河县乡村公益性公墓及骨灰堂建设项目,唐河县乡村疗养中心建设项目。 |
第六节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到2025年,广大青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高质量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美丽唐河、幸福唐河贡献青春力量。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工作,促进青年充分就业。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权益保障,推动青年积极投身就业创业实践,促进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提升青年身心素质。持续加大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题发生率。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之基。全面贯彻实施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权益维护政策,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
完善青年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依法保障残疾青年的各项权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健全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大力排查整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环境、安全隐患,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建立未成年人司法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
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法治唐河、诚信唐河、平安唐河、文明唐河。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科学划分执法权限,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行综合执法,整合执法主体,减少执法层级,推进执法重心向乡镇(街道)下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的基层执法力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积极创建法治县、法治乡镇(街道)和民主法治村(社区)。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认真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综合运用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媒体公益普法、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提高普法实效,大力推进法治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机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和司法救助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健全依法维权机制。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建设、基层集体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种专业协会和志愿者组织等中介机构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法有序推动不同部门之间社会治理相关数据共享,完善动态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治理体制从碎片化到网格化的转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
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原则,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提升信息共享平台,健全部门信用信息系统,构建上联省市、下联乡村、横联部门的纵横贯通的全县信用信息“一张网”。推进信用监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积极拓展信用报告应用。加强信用监管基础支撑,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加强信用监管信息归集共享,推进信用监管信息公开公示,提升信用大数据监管能力,加大信用信息安全和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力度。创新信用监管运行机制,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大力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完善信用监管惩戒机制,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到2025年,形成平台系统高效贯通、信用信息丰富共享、信用评价健全完善、信用应用领域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维护政治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守好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依法精准、常态长效推进反恐维稳工作。坚决遏制非法宗教和邪教滋扰破坏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保密意识和国防观念,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健全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健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衔接配套的综合保障体系,对涉及企业债务、企业破产等案件,灵活运用执法司法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涉众型经济犯罪,加强与金融机构、行业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统筹推进打击违法和维护稳定工作,严防经济金融风险向政治社会领域传导。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织密织牢维护公共安全的防护网和责任网,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火灾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平,加强对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各类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建立联合分析评估、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推动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缺口,推动提质升级。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库。实施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科普和案例警示宣传,实现全民全覆盖教育。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乡镇(街道)全覆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信访矛盾源头防治,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打好禁毒工作人民战争,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电信诈骗等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行为,营造清朗和谐的社会环境。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慧化的县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大力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健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的激励、惩戒机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营造人人重视国防、关心和支持国防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末,全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显著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必须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必须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唐河的强大合力。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完善上下贯通、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谋大事抓大事机制,完善党委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举措制度,加强全局性重大工作的过程监测和实时调度。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政绩考核制度,强化跟踪督查、评估分析、结果运用,确保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任务落实。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群众观的交叉点上识别选用干部,激励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大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持续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建强基层党组织。深化拓展全域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互融共促。坚持严的主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树“五比五不比”“五转五带头”,落实“三个一”工作机制,推动改进作风和基层减负常态化。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人大“1+3”基本履职新格局,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1+3+N”新时代政协新格局,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激发全县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工作,广泛汇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同心联结”活动,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自觉服从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双拥工作,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尊崇宪法意识,一体推进法治唐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政策引导衔接协调,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编制实施专项规划、乡镇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等,形成规划合力。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完善规划考评体系,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并加强统筹协调、审计监督,确保如期完成。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为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在明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需要。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运用财政杠杆,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全县人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县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乘势而上,推动唐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新征程,谱写新时代唐河更加绚丽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附件
1.“两轮两翼”战略:以项目建设扩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科技创新提质量,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以现代金融活血脉,引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以人力资源强保障,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县域治理“三起来”: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3. 一体两翼四大板块:以光电电子为核心,重点发展光电电子和机械装备制造,形成光电电子、机械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板块。
4. 一环五区:“一环”指绕城38公里外环,“五区”指商贸居住区、行政文化区、临港经济区、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
5. 六控:指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
6. 三散:指“散乱污”企业、散煤、散尘。
7. 四水同治: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
8. 三变改革: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
9. 三通三治三化:指通硬化路、优质水、天然气,治垃圾、污水、脏乱,提绿化、亮化、美化。
10. 七改四有:“七改”即改厨、改卫、改门窗、改照明、改院子、改墙地面、改线路,“四有”为有整洁庭院、有简单家具、有日常生活用品、有干净被褥。
11. 四议两公开:“四议”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12. “四个一”工作布局:紧盯一个目标,高质量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美丽家园幸福家园,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个统领,以党建高质量为统领,奋力开创唐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突出一个统揽,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抓好一个统筹,统筹推进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建设,争创全省、全市试点。
13. 一主一新一特:指以农牧专用机械制造为重点的主导产业、以新型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的新兴产业、以粮油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14. 五城联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5. 飞地经济: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6. 三区三线: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17.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8. 产业集聚区“三提”“两改”:指产业集聚区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
19. 装配式建筑: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20.“标准地”出让制度:指按照“标准”实施储备土地开发,带“标准”出让土地,同步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和《工业项目“标准地”履约监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企业按“标准”用地,各有关部门对照“标准”实施全生命周期联合监管,形成“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出让制度。
21. 四大城市定位:指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内陆新兴港口城市和富有特色旅游城市。
22. 韧性城市: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23. 智慧城市: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24. 5G: 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4G、3G和2G系统之后的延伸。
25. 两高一资: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
26. 六查六治:查扬尘污染,治理各类不达标工地;查油烟污染,治理VOCS超标排放;查“散污”企业,治理“死灰复燃”;查违规用煤,治理燃煤散烧;查违规企业,治理超标排放;查移动排放源,治理不达标车辆和机械。
27. 三查三清:查污染源头,清理污染点位;查沿河两岸,清理污水直排;查县城区,清理黑臭水体。
28. 三抓三防:抓农用土地管控,预防耕地污染;抓建设用地管控,预防用地污染;抓源头管控,预防新增重金属等污染。
29. 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指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30. 三权分置: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31. 全省“五区”、“四路”: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五区,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四路。
32. 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管理方式。
33. 五比五不比:指比谁对中央精神和上级部署吃得更透、把得更准,不比谁会开得最快、材料报得最早;比谁的实际增长点多,不比谁的表面“亮点”多;比谁的工作载体实、方法新,不比谁的口号响、调门高;比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不只比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比攻坚克难的战斗力、解决矛盾的执行力,不比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以实学实干实效赢得组织信任、群众认可。
34. 五好五带头:指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带头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关于《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解读
主题词:《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 点击收起详细信息
索 引 号 | 2022061600000060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唐河县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2-06-16 00:00:00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文件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