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实状况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9.6亿元(现价,下同),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2%,比“十五”计划提高6.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3744元增加到2005年的7638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1.5亿元、41.4亿元、1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4%、17.5%、14.4%,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44.8:37.7:17.5调整为41.5:41.6:16.9,“二一三”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初步得到实现,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5%,比“九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6.5%。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4.3万吨,比“九五”末提高39.3%,再创历史新高;全县粮食、棉花、油料总产分别位居全省前列;黄牛、生猪、山绵羊饲养量分别达到90万头、240万头、170万只,畜牧业产值2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发展栀子10万亩,无公害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小辣椒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工业立县战略初步确立,民营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社会实现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年均增长15.2%,是“九五”末的2.1倍,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4亿元,年均增长15.3%,是“九五”末的2.04倍;工业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0.92亿元、22亿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38%、44.5%,以纺织、食品、建材、机械加工、化工、药材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和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竞争能力逐步增强。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4亿元,是“九五”末的1.86倍,年均增长14.7%。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93亿元,年均增长31.4%,超“十五”计划29.2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额的2.4倍。完成了虎山水库除险加固、县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林业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主干道公路建设完成了唐泌路、唐新路、312国道唐河段、唐方路的升级改造,修建和改造县乡公路586.6公里,村村通工程铺筑油路521.4公里,通油路行政村达到309个。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通信设施不断升级,宁西铁路开通运营,312高速已开工建设。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十五”期间共引进项目1027个,合同引资53.9亿元,到位资金27.6亿元。栀子色素加工、铜镍矿开采等项目相继入驻唐河,一批乡镇工业陆续建成投产。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共投入近亿元,建成了育英路、滨河中路、滨河南路,高标准完成了建设路、新春路、解放路中西段、312国道城区段的升级改造;开发了绿汀花园、恒基花园、公园新村、银苑小区等商住小区,凤山大道、文化广场已开工建设,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集镇建设各展所长,初步形成了以桐寨铺、湖阳、郭滩、毕店、古城井楼、源潭刘岗等为代表的产业兴镇、市场带镇等特色小城镇群体,星级集镇达到9个。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86元,年均增长11.3%;农业税全部免除,人均减免189.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0元,年均增长10.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3.2%;城乡恩格尔系数由“九五”末的41.4%下降到2005年的38.3%,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达到38.6 平方米,农村居民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71%。城镇困难职工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42万元,受助人口23866人(次)。农村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群众分别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社会救助。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县初中入学率达到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6.4%。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医院床位达到1005张,千人医生数0.5人,一批高精尖医疗技术和设备应用于临床。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稳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五年均控制在4%以内。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政、统计、档案、宗教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五”计划目标 | “十五”末预计 | ||
绝对量 | 年均增长% | 2005年预计 | 年均增长(%) | ||
全县生产总值 | 亿元 | 74.2 | 9 | 97.17 | 15.2 |
第一产业 | 亿元 | 30.9 | 7.5 | 40.33 | 13.4 |
第二产业 | 亿元 | 27.8 | 9 | 40.44 | 17.5 |
工业 | 亿元 | 24.58 | 9 | 32.35 | 15.2 |
第三产业 | 亿元 | 15.5 | 12 | 16.4 | 14.4 |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 亿元 | 44.8 : 37.7 : 17.5 | 41.5 : 41.6 : 16.9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亿元 | 18.82 | 15 | 36.63 | 31.4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2.91 | 8 | 1.85 | 16.5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
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250 | 10 | 220 | 7.6 |
外商直接投资 | 万美元 | 300 | 14.9 |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5500 | 6 | 6886 | 11.3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元 | 2770 | 7 | 3480 | 10.7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元 | 5550 | 10 | 7430 | 14.4 |
美元 | 660.7 | 885 | |||
城镇化率 | % | 30 | 30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 | ≤6 | ||
注: 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一栏中“十五”计划目标为2.91亿元,这其中含农业税降点及免征的1.153亿元。若按可比口径来算“十五”财政收入计划目标应为(2.91亿元-1.153亿元)1.757亿元。 2、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和工业增加值为不变价,其他指标为当年价。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支柱产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有待规范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优化经济结构任务艰巨。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指标较低,赶超省、市平均水平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入结构不优,支柱财源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转移任务重。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较低;融资渠道有限,建设资金紧缺。社会保障能力有限,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此外,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三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特点,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入世”过度期结束,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日益加快,有利于我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和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我县争取更多的“三农”扶持资金以及能源、交通、水利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
从自身发展看,我县自然资源比较富集,人文资源丰富,粮、棉、油、黄牛、中草药等在全国、全省都占有重要位置,纺织、食品、建材、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以及新兴的电子配件、化工等行业有一定的基础,为我们加快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宁西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南(阳)信(阳)高速的开工建设,将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居民储蓄水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奠定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为支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力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县和生态大县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构筑开放型经济作为主战略。
——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立县之本。
——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
——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导力量。
——坚持把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基本取向。
——坚持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根本目标。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生活安康。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十五”末分别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五”末增长1.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4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在“二、一、三”的基础上,实现50:27:23的优化目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3%。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
专栏2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全县生产总值 | 亿元 | 97.17 | 200 | 15.5 | 预期性 |
第一产业 | 亿元 | 40.33 | 54 | 6 | 预期性 |
第二产业 | 亿元 | 40.44 | 100 | 19.8 | 预期性 |
工 业 | 亿元 | 32.35 | 77 | 19 | 预期性 |
第三产业 | 亿元 | 16.4 | 46 | 23 | 预期性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亿元 | 36.63 | 135 | 30 | 预期性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1.85 | 4.6 | 20 | 预期性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8.38 | 70 | 20 | 预期性 |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 亿元 | 34.5 | 56 | 10 | 预期性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预期性 | |||
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220 | 354.2 | 12 | 预期性 |
外商直接投资 | 万美元 | 300 | 915 | 25 | 预期性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6886 | 12120 | 12 | 导向性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元 | 3480 | 6000 | 11.5 | 导向性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元 | 7430 | 14815 | 14.8 | 预期性 |
美元 | 885 | 1764 | 预期性 | ||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58.5 | 73 | 预期性 | |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 % | 1.8 | 2.25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 | % | 30 | 40 | 导向性 | |
万人技术人员数 | 人 | 94 | 140 | 预期性 | |
千人医生数 | 人 | 0.5 | 1.2 | 预期性 |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 | 66.4 | 100 | 预期性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6 | ≤6 | 约束性 | |
年末总人口 | 人 | 130.78 | 135 | 约束性 | |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 % | 6.5 | 15 | 约束性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 | ≤3.5 | 约束性 | |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0 | >85 | 约束性 | |
刑事犯罪率 | % | ≤0.32 | ≤0.2 | 约束性 |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34 | 31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40 | 35 | 预期性 | |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 M2 | 38.6 | 41.4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砖混结构住房比例 | % | 71 | 80 | 预期性 | |
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 % | 7 | 40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家庭有线电视入户率 | % | 5 | 75 | 预期性 | |
单位GDP能源消耗 | 吨标准煤 | 五年下降20%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18 | 30 | 导向性 | |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M2 | 8 | 12 | 导向性 | |
注:1、规划指标的属性:导向性指标,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 2、全县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和工业增加值为不变价,其他指标为当年价。 |
第三节 发展布局
中心扩张: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唐河为纵轴,以宁西铁路为横轴,强力提升铁路沿线以北、唐河以东核心商业区,加快发展河西行政文教区和滨河生态居住区,积极开发铁路沿线以南工业开发区,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左右,逐步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适宜居住的中原生态园林城市和豫鄂边贸物流中心。
园区开发:按照经济发达、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加快工业开发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县乡联动,吸引和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综合效益好、设备先进、环境达标的工业企业落户开发区,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同时,加快桐寨铺、刘岗、岗柳、叶山等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发挥区位优势,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舞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区块发展: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农业区域规划为依据,科学规划,注重效益。按照东南部抓栀子、东北部抓优质烟、西北部抓辣椒、西南部抓瓜果、全县抓黄牛的块状经济布局,加快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林果药业生产基地、油料生产基地、优质烟生产基地、瓜菜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等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推进农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发展。
沿线隆起: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沿线小城镇为支撑,以源潭小辣椒市场、桐寨铺和湖阳黄牛交易市场、古城井楼皮毛交易市场、少拜寺生猪交易市场及城区各类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快沿312国道、宁西铁路、方枣路等沿线隆起,构筑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经济发展长廊。
第三章 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
在“十一五”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比2000年翻三番以上,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有特色,城镇化水平达到现代化水准。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把唐河建设成为河南省:
经济强县:农业先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得到巩固并进一步提升,纺织、食品、果品等农副产品加工在中部乃至全国形成知名品牌,农产品产值与加工值之比达到1:3以上;工业发达,传统工业全面提升,新兴工业快速膨胀,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工业总量跃居中原地区较前位次;现代服务业繁荣,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豫鄂边贸物流中心的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优化为“三、二、一”结构,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力争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序中位次前移。
生态大县:以“蓝天、碧水、安静、绿色”四大工程实施为基础,生态农场、生态园区形成规模,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森林网络纵横交错,生态系统保护良好;清洁生产全面推进,园区经济循环发展;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点、线、面、环”有机结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城市绿化层次分明;唐河大地焕发出天蓝、水秀、地绿、景美的新光彩。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第四章 突出工业主导,加快工业化进程
坚持把工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按照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和做优产品的思路,以发展民营工业为突破口,以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为载体,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力度,扩大投入,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5%。
第一节 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四大工业基地
建设纺织加工基地:以出口为导向,以经纬公司、丰源公司为龙头,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加快纺织基地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核心产品,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一条龙的棉纺加工产业链。到2010年,力争全行业纺纱能力达到25万锭,年印染能力8500万平方米,生产服装30万套,培育3-5个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
建设食品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唐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面制品、果蔬制品、饮料、调味品等行业,建成一批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加工骨干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契约+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建设无公害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实施食品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建设畜产品加工基地:依托黄牛、生猪、山绵羊等牲畜资源优势,改良品种、科学饲养,促进畜产品生产优质化。以饲养、屠宰、保鲜、制革、制胶系列化开发为方向,走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逐步使牲畜饲养大县发展为畜产品加工强县。
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围绕天然储量大、开发前景好的铜镍矿、碱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加快采矿、选矿步伐,尽快形成批量开采能力,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坚持高起点、规模化、开放型发展方向,最大限度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开发多环节增值。
同时,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产业,抓住新一轮消费产品升级和居民消费品更新换代的机遇,着力发展汽车配件、纺织配件及相关产品,加强横向联合,注重产品开发,强化产权保护,力促相关企业成为汽车配件、纺织配件规模化加工车间,为设备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奠定基础。加快发展建材业,立足现有水泥和石材加工企业,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以日新电子为龙头,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开发和生产能力。
专栏3 工业发展重点 ★纺织加工:实施经纬公司年产98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项目,积极开发服装等新产品;实施丰源公司年产300万打全棉出口餐巾和茶巾项目及3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项目。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宏欣、旭日等新兴棉纺企业生产能力,逐步发展壮大。 ★食品加工:抓好面制品加工项目,培育2-3个日处理小麦500吨,年加工小麦1.2亿公斤的大型面制品加工企业。加快麦龙饼干一二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年产1.5万吨高档饼干生产能力。 ★畜产品加工:抓好肉牛集团产业化工程项目,形成饲养、屠宰、加工、制革、制胶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以双凤明胶为依托,以食用明胶为发展方向,以出口为导向,产量达到2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 ★矿产开发:加快铜镍矿开发,形成年产镍锭1.2万吨、铜1000吨、铂钯钴等稀有金属1吨,产值18亿元,利税6亿元的大型冶炼企业,同时带动铸造、建材等行业快速发展;加快王集天然碱矿、祁仪铁矿勘探步伐,尽快形成批量开采与加工能力。 ★建材加工:引导和支持明辉水泥厂、红旗水泥厂引进干法热料水泥生产线项目; 加快建设合室家(河南)建材有限公司装饰材料生产项目,开发实用型、环保型装饰新产品。 ★机械制造:加快麦稻联合收割机、东风系列载重汽车变速箱、离合器总成及其他零部件的批量生产。 |
第二节 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大力引进外来高技术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我县今后十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重点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与转化技术、医药创制、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五大行业,引进和开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着力抓好栀子色素的提取及深加工,形成提取栀子天然色素150吨,销售收入6000万元的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栀子针剂、栀子片剂、栀子饮料等系列保健品,形成山区经济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做好辣椒色素的提取与深加工、螺旋藻的生产与系列开发、金兰公司棉粉蛋白的开发与生产等,积极开发小麦谷朊粉、发酵用培养基、大豆蛋白、花生蛋白等农产品深加工。
第三节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以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关键技术、专利技术和成套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和科技含量。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加快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加快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等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快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第四节 抓好工业园区和工业项目建设
加快县工业开发区和桐寨铺、刘岗、岗柳、叶山四个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施“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为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力争每年都有一个投资亿元以上和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入驻开发区。切实做好工业项目的争取、引进和推介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生物能发电工程、动植物蛋白质合晶纤维、高密度秸秆纤维板等项目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浓缩保健食饮品生产线等项目,力争每年都有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在建、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储备。
第五章 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并定居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构筑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绿色城镇体系。
第一节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围绕“一河三区”,按照中原生态园林城市、豫鄂边贸物流中心的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增强城区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基本功能,逐步提高城区现代化水平,形成商业区、居住区、行政文教区、工业园区、风景游览区各展所长、功能互补的城市分区格局。
强力提升核心商业区,增强服务功能。以铁路沿线(城区段)以北、唐河(城区段)以东为商业板块,以新春路、人民路、建设路解放路等商业街为重点,提高店面规范化水平,形成特色明显,主业突出的商业中心;以舒心园服装市场、汉正园副食品市场、建材市场、水果市场、蔬菜市场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打造连结城乡、对接市场的物流集散板块;积极引导万德隆量贩、唐人街购物中心、新时代广场、弘海电器广场等流通企业,引领消费时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中心城区现代流通企业的龙头和服务居民的品牌。
加快发展河西行政文教区和滨河生态居住区,增强吸纳功能。以凤山生态游览区为骨架,完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政机关、学校入驻新区步伐;以滨河东路、滨河西路为景观轴、发展轴,实施河、堤、路、园、桥综合开发和商贸、餐饮、居住配套开发,形成山水相连、绿水相映的城区新景观。同时,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实现新老城区同步发展。
积极开发外围工业区,增强辐射功能。依托原有工业基础,改造提升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配件、化工等新兴工业,充分利用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完善功能,创优环境,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入驻园区;依托火车站,加快物流中心规划和建设步伐,带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城市化互动发展。
加强城区开发与管理。盘活现有城市资产存量,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秩序;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城市无形资产,搞好信息、网络、品牌、文化、民俗等无形资产的经营,提升城市资产整体价值。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秩序意识,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专栏4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 新建路段:滨河西路、工业路、迎宾大道、货站路、东环路、西环路(社旗路口向南交育英路)、北环路(社旗路口向东)、河西行政文化生态区路网建设等。 ★ 延伸路段:育英路东延交开发区、西延交凤山大道、东一环南延交工业路、新春路和文峰路北延交北环路。 ★ 升级改造路段:建设路东段(至试采基地)、文峰路、人民路、河西老唐南路、老唐新路等。 ★ 桥坝:规划修建唐河第三大桥(连接育英路),加固修缮唐河第一大桥。规划修建唐河橡胶坝。 ★ 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步伐, 2007年建成使用。 ★ 车站:规划建设城区二级客运汽车站,科学规划公交线、公交站,规模发展市内公交。 ★ 标志性工程:火车站中心广场、文峰广场、体育中心、凤山生态游览区。 |
第二节 突出产业支撑,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小城镇的承载力。根据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群体。坚持示范带动、分步实施原则,完善湖阳、毕店、桐寨铺、郭滩四个省、市重点镇的基础设施,提升整体功能,为城镇化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古城井楼、源潭刘岗、昝岗岗柳、马振扶双河四个特色明显、潜力较大的小集镇,尽快形成环中心城区的卫星集镇;围绕资源优势,张店、黑龙镇两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上档升级步伐,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规模适中、结构协调的新型小城镇体系。到“十一五”末,60%建制镇常住人口达到2万人以上,建成一个省级明星镇,六个以上市级明星镇。
立足于小城镇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业为主,多业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农副(矿)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形成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文明传播中心。
第三节 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政策,取消城乡户籍区别,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改善经营环境,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镇作为一个资源聚合体来经营,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板块来开发。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大“三农”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建设现代农业,培植新优势
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强化以优质麦为主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到2010年,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80万亩、专用玉米35万亩、优质稻25万亩、优质脱毒红薯30万亩。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优质棉发展到40万亩,花生发展到40万亩。
发展特色经济。按照东南部抓栀子、东北部抓优质烟、西北部抓小辣椒、西南部抓瓜果、全县抓黄牛的产业布局,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培育特色,形成优势。大力发展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坚持以推进黄牛产业化为方向,以大户饲养繁育、联户饲养繁育、标准化规模化饲养繁育为主要模式,以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为目标,推进黄牛产业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坚持抓好少拜寺、张店、郭滩生猪养殖基地,古城、苍台养兔基地和桐河、苍台养鸭基地,到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加快畜禽疫情监测预报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以无籽西瓜为主的瓜菜业,以品牌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加快西瓜、蔬菜等无公害基地建设,争创农产品名牌产品。大力发展以栀子、小辣椒为主的林果药业,强化以防护林、通道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加快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以建设“栀子之乡”为目标,2010年发展到20万亩;以源潭为中心,加快小辣椒生产基地建设,2010年发展到50万亩;加快东大岗优质烟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发展到5万亩;围绕全市中药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唐半夏、唐柴胡等传统地道中药材。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产品七大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培育黄牛产品系列加工、饲料加工、棉花加工、小辣椒加工、粮油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包装、保鲜、贮运等新的龙头企业,就地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多层次、多环节促进企业增收和农民增收。积极引导种养大户、各业能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培育更多新型农民进入经纪人队伍,架起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加快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地认定体系,畅通农产品出入绿色通道。
第二节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新组织
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各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技术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大网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和农民技术水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经济信息网,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10年,90%以上的乡镇建立网络终端,重点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部分种养大户全部实现上网。种苗供给体系。重点建设超级水稻、优质杂交棉花、“双低”油菜、优质大豆等种苗繁育和生猪、黄牛等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大宗农产品种苗实现自给。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重点抓好农产品、畜禽、水果、蔬菜等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到2010年,力争有3—5个专业市场进入省标准化市场行列。机械化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农机作业协会开展农业订单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耕作、插秧、收割、植保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配置新资源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62%自然村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每个乡(镇)建有一个标准化客运站,拥有一条三级以上的出口路,平原区全部行政村通班车,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积极发展农村集中供水,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力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的改造和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加大农村改厨、改圈、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
第四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落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法律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能力;建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权益保障服务网络,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地务工收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到2010年,全县农民工转移规模达到35万人。
第五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动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专栏5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 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桐河、桐寨铺、张店、郭滩、苍台、龙潭、湖阳、黑龙镇、上屯、城郊、昝岗等平原乡镇,集中连片建设90万亩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在城郊、桐寨铺、张店、郭滩、上屯等乡镇建设8万亩连片标准粮田,形成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 ★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总任务22.4万亩,其中2006-2007年分布在黑龙镇、郭滩、苍台、龙潭、湖阳五乡镇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2008-2010年10.4万亩,分布在苍台、龙潭、湖阳、上屯、黑龙镇、昝岗、王集、毕店、古城、大河屯等十乡镇。 ★ 扶贫开发工程:加快162个贫困村的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接近同期全县平均水平。 ★ 优质粮种工程:在张店、郭滩、城郊、昝岗、祁仪、苍台建立优质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农作物良种基地10万亩。 ★ 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县级防疫中心1处,达到国家标准,建立乡级防疫中心5处。 ★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1处。 ★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3万人。 ★ 农村能源建设:争取环境保护监测、农村沼气项目等能源项目建设。建设农村沼气3万余池。 ★ 农村公路:实现现有行政村和62% 自然村通油路。全部县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 ★ 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全县乡镇卫生院改造和513所村级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 ★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中心乡镇服务站和信息网络系统等。 ★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 |
第七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繁荣壮大第三产业
以扩大服务领域和就业渠道为目标,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功能增强和机制完善。
第一节 整合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调整流通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代理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支持发展辐射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集镇和农村商业网点为依托,大力发展小超市、便利店、专营店,加速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提升改造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特色化餐饮业,推行连销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二节 以构建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主要途径,提高物流商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到2010年,物流商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网络,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形成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物流通道;科学规划物流园区,规范提升专业市场,构建物流业集散基地;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打造物流业信息平台。
完善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贴近消费需求,提高配送比率,形成以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为辐射源、以集镇和农村连锁农家店为辐射点的市场流通网络。
积极培育物流主体。整合物流行业要素,加快物流企业由“小而散”向“大而强”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逐步构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豫鄂边贸物流中心。
专栏6 现代物流建设重点 ★ 构建三个圈层:构建中心城区“核心圈”,覆盖全县、辐射周边的“紧密圈”,对接内外大市场的“联系圈” ★ 建设三个中心:铁路货运中心、公路货运中心、邮政物流中心。 ★ 发展10大市场:粮油市场、辣椒市场、皮毛市场、生猪市场、黄牛市场、农资市场、果菜市场、建材市场、工业品市场及汽车市场等。建成1个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争取达到省级标准;辣椒市场进入省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行列,并争取进入国家级行列。 ★ 培育物流主体:以新合作商贸有限公司为龙头,培育1—2个AA级以上大型物流企业。 ★ 延伸物流网点:建设20个乡镇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农资连锁超市,营业面积分别达到500—1000m2和400m2以上,配送率分别达到80%和90%;建设510个行政村村级日用品连锁超市、农资连锁超市,营业面积分别达到40m2和20m2,配送率分别达到80%和90%。 |
稳步推进房地产业。以开发中等收入阶层自有住宅、低收入阶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重点,适度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形成多层次住宅供销网络。健全房地产交易市场,规范发展装饰装修业和物业管理业。抓好住宅小区的学校、医疗卫生、文体、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支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争取重点项目贷款;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保险业发展,积极发展信用担保等金融中介服务组织。
规范发展信息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开展信息查询、移动短信、IP电话、远程教育、互动娱乐、多媒体服务等网络增值服务;发展面向城镇和农村的信息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旅游、交通、家政、技术、销售、价格等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规划发展社区服务业。把社区服务业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强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家政、养老、医疗、社区文化和体育等社区服务业,为政府和企事业提供辅助性后勤服务,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积极发展旅游业。突出发展石柱山、虎山湖等山水旅游,发山、东大寺等古文化遗产旅游,凤山生态游览区等田园生态旅游,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景区,形成一批知名旅游线路,逐步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文化传媒业。积极发掘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以“三冯一李”(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李季)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唐河“八大景、八小景”为代表的景观文化等文化精品;加强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培育知名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繁荣城乡演出市场;提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广告业;整合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培育传媒主体。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创新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交通设施建设
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方向,配套建设县火车站,加快南信高速公路建设和主干道公路的改造提升,规划衔接唐(白)河通航工程,构筑畅通、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
专栏7 交通重点项目 ★ 火车站配套建设:加快火车站开通启用后的配套设施建设,增加货运吞吐量和客运运输量。 ★ 高速公路:完成南信高速唐河段59.48公里建设任务。 ★ 主干道公路:做好S240线(唐枣路)40.6公里改建、S335线(唐泌路)35公里改建、G312城区段14公里改线。 ★ 乡道、村道:新增县乡公路992公里,村级油路1050公里。 ★ 唐(白)河航运:与省、市规划衔接,加快(唐白河)唐河段疏浚工程,尽快恢复航运。 ★ 改渡为桥:对唐河(境内段)所有渡口,实施改渡为桥工程。 |
第二节 水利设施建设
实施以拦沟筑坝、挖塘、打井和灌区渠系配套为重点的兴水改土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唐河险工护岸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发展节水灌溉和节水旱作农业,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快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防御灾害能力。
专栏8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 虎山灌区骨干工程维修改造:干渠衬砌20公里,支渠衬砌35公里,新建建筑物115座,新建提灌站2座。 ★ 饮水安全:解决18.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 新建虎山二库:新建大坝高24米,长900米,水库库容400万立方米。 ★ 倪河水库除险加固:大坝加高培厚、迎水坡护坡翻修、更换启闭设备。 ★ 鸭灌工程技术改造:二分干渠道衬砌10公里,新建、维修建筑物35座;四支渠除险加固3公里,新建、维修建筑物10座。 |
第三节 能源设施建设
根据电力市场需求及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电力工业,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按照合理布局、降耗节能原则,加快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新改建、变电站增容、变电站改造等项目建设,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的需要。
专栏9 能源建设重点工程 ★ 新建项目:新建城南110kv和黑郭、黑湖、大少、黑苍四座35kv输变电工程。 ★ 输电线路新建(改造)工程:黑祁、龙湖两座35kv输电线路,黑龙镇至岗柳线路改造。 ★ 变电站增容工程:龙潭、祁仪、昝岗、源潭、井楼五座35kv变电站增容。 ★ 变电站改造工程:桐寨铺、胡集两座35kv变电站改造。 ★ 电网调度通讯工程:唐河电网调度通讯工程项目。 ★ 农网改造:完成农村电网20%的遗留改造任务。 ★ 储油库及加油站建设工程:在火车站南区建设万吨成品油储备库1座;在新老城区各建1座花园式加油站。 |
第九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方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对矿产开发中的共伴生矿产,积极引进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积极推广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资源回收场所,完善资源回收设施,培育资源回收产业。
促进资源节约。重点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和能源。动员社会力量,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重点加强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废弃物的治理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抓好主要河流、重点河段的排污总量控制,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专栏10 环境治理工程 ★ 虎山水库生态恢复项目:涵养水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厂的畜禽粪便进行有效处理,减轻对地环境污染的负荷。 ★ 年产3万吨有机肥项目:利用人畜粪便进行有机加工,扩大废物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 唐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有效改善唐河水质,保证出境水质达标。 |
强化生态建设。以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以流域综合治理和干线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生态农业示范等工程,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提高对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等各种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和灾情快速反应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专栏11 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 ★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规模为40.9万亩。 ★ 生态防护林工程: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小型公益林工程。 ★ 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营造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板、浆、纸一体化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 ★ 药用林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发展栀子、唐半夏等木本、草本药材。 ★ 生态县建设工程:到2009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县目标。到2010年,2个乡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标准,3个乡镇达到省级标准,3个乡镇达到市级标准,30个村达到市级生态文明村标准。 |
第十章 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加快改革步伐,增创体制优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培育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敞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引导、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股份制、集团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加强政府非税收收入的管理。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健全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公示制。
第二节 坚持内引外联,提高经济外向度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强化开放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县外就是外”的大开放观,最大限度利用外资。拓展开放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商业、贸易、旅游、教育、文化、卫生、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外商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建设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创新招商形式,以企业、园区为主体,构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推行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成果;转变招商观念,在注重引进资金的同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等,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以市“两节一会”和“中国·南阳(唐河)黄牛节”为载体,精心组织好各类重大招商活动。到2010年,全县实际引进县外资金规模达到35亿元,引进超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力争达到5-8个。加强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 加快科教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节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加快新技术推广普及,加快优良品种、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合作,进一步把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推向深入;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强科普工作,开展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教育。
专栏12 重点科技项目 ★ 知识产权:五年内发展企业科研机构15个,每个企业申报专利1-2项,开发新产品2-3个。 ★ 工业科技:药用发酵蛋白粉、新型变速箱壳体、自动计量装粮机械、微型发电机等。 ★ 农业科技:抑制素基因免疫诱导南阳黄牛双胎的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岗丘区集雨节水生态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5”繁育与应用、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及药用产品开发与研究。 ★ 可持续发展:沼气等生物能源开发,人工影响天气及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测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及空气环境质量监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十一五”末,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2%以上,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1%和1%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重点加快县职专、县技工学校、县一职高建设,完善设施,扩大规模,发挥功能,逐步使职业教育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1。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制度,建立城市困难家庭学生救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专栏13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寄宿率达到50%以上。 ★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 ★ 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建设3-5所市级示范性高中,县一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 职成教兴农工程:每年培训农民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人次。 ★ 学校建设工程:积极筹措资金,高标准在河西行政教区分别建一所40班规模的初中、60班规模的普通高中和一所60班规模的职业教育中心。 ★ 教育信息工程:乡镇以上学校都能与国际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网联通,乡镇以下有条件学校保证能与中国教育卫星网联通;2010年,城区中学、高中、乡镇初中、小学每个教研组拥有一台以上电脑。 ★ 社会体育工程:积极推进体育进社区和体育“三下乡”工程,创造条件兴建我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抓住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一批精干、廉洁、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一支适应农村发展的乡土拔尖人才队伍;加大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多元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第四节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有重点、分步骤地建立一批公益型数据库和商用型数据库,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快实现政府及其部门、乡镇之间信息交互;做好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以物业管理、各项收费、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互动娱乐、物流配送、电子导购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信息服务,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一节 发展公共事业
加大公共投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以城区为中心、农村为重点、社区为基础、满足不同层次卫生服务需求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队伍建设,重点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甲”标准,乡村卫生组织管理达到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度发展民营医疗,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统一协调的紧急救援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卫生监督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专栏14 卫生事业建设工程 ★ 标志性卫生设施工程:县人民医院院内住户搬迁,新建12000平方米病房大楼工程。 ★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公疗医院、县卫生学校、县红会医院等7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力争实施县公疗医院、城郊卫生院整体搬迁。 ★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程,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返贫问题。 |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6‰以内,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35万以内。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逐步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新型养老模式。
发展其它社会公共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在教育、就业、劳动报酬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创造条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帮助残疾人实现教育、就业,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发展民政事业,加快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建设;全面实施双拥模范县建设,提高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水平;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倡导文明殡葬行为。
第二节 加强社会管理
以创建“平安唐河”为载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公共安全,畅通信访渠道,强化安全生产,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原则,切实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隐患。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畅通信访渠道。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纠纷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规范信访行为,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防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安全执法力度,加强对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公共娱乐、学校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民爆器材、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品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消防和人防设施。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处理机制。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有关程序依法制定、修订和落实应急预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防灾救灾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
第三节 改善人民生活
把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安居乐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使全体人民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
促进劳动就业。进一步完善信贷、税收、市场准入等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适度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就业的潜力,增加对外劳务输出,扩大就业容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逐步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管理范围,加大养老保险费征收力度;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由社会帮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构成的医保体系;集中建立社会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基本生活并实现再就业。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积极实施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加强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和农村边远地区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服务。加快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的数字化步伐,提高城乡居民电视收视质量。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竞技体育项目,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专栏15 文化事业建设工程 ★ 友兰文化广场:达到表演团队和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有固定演出场所。 ★ 文化市场步行一条街:在人民路中段建设集音像、书报刊、字画及戏曲、曲艺器材购销、茶座等为一体的文化市场。 ★ 公共文化建设:建设与完善文化馆(站)、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村级文化大院及文化室、多功能排练厅等、实施大会堂改造和图书馆扩建工程。 ★ 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城区与20个乡镇广播电视网络的光缆互联;新建1座多功能广播电视综合大楼。 ★ 文化保护工程:规划建设县博物馆,修葺陕西会馆、文笔峰。 |
第四节 促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统一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评议,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和对待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政协提案。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诚信宣传和文明诚信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氛围。加强国防教育,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经济调节,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发挥投资调节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用于工业、支柱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扩大社会资本准入领域,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争取更多的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大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的力度。发挥银行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
强化土地的宏观调控。建立以城市建设用地为主、农村开发用地为辅的储备机制,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村镇工业向工业园区、工业小区集聚,降低入驻成本。规范搞活土地市场,依法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在保证土地一级市场由政府控制的前提下,优化城区存量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功能区块用地,积极盘活存量。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政府可支配财力,切实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和发展,重点支持面向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促进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手段管理和调控经济。
优化国有资源配置。把解决资金短缺与国有资产改革结合起来,从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入手,将非经营性资产优化为经营性资产。
加强价格管理与监督。规范垄断行业价格行为,严肃查处低价倾销和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逐步实施价格听证制度与公示制度,着力抓好涉农、教育、医疗、供水、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价格与收费的公示。
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预警。完善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立形势分析联席制度,做好经济形势的跟踪监测,并能及时制定应对预案。
第二节 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运作机制
积极策划项目。充分发挥专家、政府、企业的作用,不断策划、筛选、储备、包装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落实项目主体。按照项目性质,多层次落实项目运作主体,促进项目的有效运作。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实施运作;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支持企业作为主体运作;竞争性的产业项目,由企业作为主体运作。同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为项目的运作主体提供及时、科学、客观的咨询服务。
确保重点建设。加强重大项目的立项、调研、审批和评估工作。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加大资金筹措和施工建设的综合协调力度,健全重大项目稽察制度,保证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三节 做好行业规划、乡镇规划与《规划纲要》的协调衔接
《规划纲要》是我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行业规划、乡镇规划要与《规划纲要》在发展目标上相一致,在发展途径上相协调,在具体指标上相衔接,规范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在制定年度计划时,要分年度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促使规划目标实现。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加强检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当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时,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审议批准实施,并及时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通报。广泛宣传,定期向社会发布规划实施情况,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主题词: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点击收起详细信息
索 引 号 | 2024011208534170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唐河县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4-01-12 08:53:41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文件编号 |